在清末的浙江奉化,生活着这样一位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女人:18岁时丧父,虽然还有两个兄弟,但是,大弟嗜赌、小弟智障,她与母亲一起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19岁时,嫁作人妇,生子不久,又遭遇子夭丧夫:年轻居孀,乡民都说她是克夫相,自伤身世的她,最终选择遁入空门为尼……这个不幸的女人,就是浙江奉化市嵊县葛竹村的王采玉。
王采玉原名彩玉,出生于小康之家,祖上颇有些产业,到了父亲王有则这辈,堪为乡中首富。王有则本是读书人,但是,无心科举,在父辈的影响下,热衷经商致富。王有则精明能干,早年曾以贩卖土产为业,积累有成后,又跑到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才回到家乡葛竹村。王有则的原配姚氏,生有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续娶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姚振昌所生之女,就是王采玉。
王家虽然颇有家财,但是,王有则晚年返乡后,不事生产,过的是坐吃山空的日子。王采玉18岁那年,父亲王有则暴病身亡,家中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由于大弟嗜赌成性,小弟裕患有精神病,为维持生计,王采玉以一双灵巧的手,做针线活,贴补家中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其后,王采玉嫁给跸驻乡曹家田村的竺某为妻。王采玉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为人慈善,两人婚后,一对小夫妻相处还算和睦。婚后的第二年,王采玉就为竺家生了一个儿子。但是,生子的喜悦还没维持多久,孩子就突患急症,年不足半岁就夭折了。
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采玉的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当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暴发了霍乱,许多人染病身亡,王采玉的丈夫竺某也难逃厄运,撒手归西。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年轻居孀,自伤身世,又听到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闲语,精神更受刺激,况且竺家原无什么产业,她认为自己没法、也没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发了遁入空门为尼的念头。
寡居的母亲得知女儿的艰难处境与悲观情绪后,就让她搬回娘家。王采玉在娘家过了一段时间,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亲姚氏信佛,就叫采玉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葬事宜。原本就有出家为尼之想的王采玉,趁此机会向金竹庵当家老尼提出了到此修行的要求。起初,她母亲认为女儿年轻,还不甚同意,后来见她意志坚决,也就不再劝阻,只是不许她剃去头发。就这样,20岁出头的王采玉成了一名带发修行的女尼。
王采玉有个堂兄叫王贤东,在奉化溪口镇的玉泰盐铺当伙计,因为办事妥协,深受盐铺掌柜蒋肇聪的信任,并委托他掌管店务兼司账务。蒋肇聪曾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由于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是溪口镇十甲富户之一。
蒋肇聪虽然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但是,家庭生活却有些不顺。蒋肇聪的发妻是白岩村人徐氏,为他生下一子一女后,于1882年病故。蒋肇聪40岁时,又续娶了一位孙氏,但是,孙氏进门不到两年,也亡故了。面对接连遭遇丧偶之痛的蒋掌柜,王贤东想起了他那位出家为尼的堂妹王采玉,他有心将两人撮合在一起。
王贤东先是征求了蒋肇聪的意见,得知蒋掌柜的有意再娶后,又专门请假回家,去劝说堂妹王采玉。王采玉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非常支持女儿还俗再嫁,她当初不让女儿削发,就是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再嫁,做了45岁的玉泰盐铺掌柜蒋肇聪的继室。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五日午后,王采玉在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分娩,诞下一子,取名蒋瑞元。其后,王采玉又为蒋生养了两女一子。
然而,不幸并没有轻易放过这个女人,在此后的岁月里,又接连遭遇生离死别的之痛——光绪十二年(1894年),她81岁的公公因病去世;次年夏天,蒋肇聪也染病,抛下店务和妻子儿女追随老爸而去。更不幸的是,自夫亡分家后的4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一个年轻寡妇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哪里受得了这么大的打击?她哭告无门,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儿子蒋瑞元身上。
为了将蒋瑞元培养成才,她先是将儿子送进私塾,为了将蒋瑞元培养成才,她先是将儿子送进私塾,诵读经史。1903年,又将其转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新式课程。两年后,她又将儿子送往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4月,她又凑资让儿子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清华学校学习……
正是在这段辗转千万里的求学之中,蒋瑞元的思想与人生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开启了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他的目光之中,不再仅仅只有家乡小镇上的那家盐铺了,而是更为广阔的天地。
王采玉一生坎坷,积劳成疾,1922年6月14日,因心脏病复发,盍然辞世,终年58岁。操劳了一生的王采玉,终于放下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