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女的后半生

2020-07-21 23:19:34 作者: 唐代宫女的后

生活在现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古人想象不到的奢侈,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闲了看电影、宅了看手机,远行坐飞机、串门坐汽车,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节奏早已超出古代人几个数量级。

但是提到古代封建王朝,依然有人会羡慕过去皇家帝王的生活,不只是羡慕皇帝本人三妻四妾的特殊待遇,更羡慕那种事事有人伺候的感觉,因为人类总是会向往“高人一头”的优越感。

而自古以来成就王公贵族优越生活的最大功臣正是古代那个特殊的人群:太监与宫女。

他们伺候着皇上以及皇上的老婆孩子们,包办着宫内大小所有事务,虽然他们大部分不愁吃穿,遇见个好主子还能时不时讨个赏,但万一稍有不慎也有扑街的风险。

他们往往在幼年入宫,长在深宫后院中,将自己最有活力、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这里,但最后的归宿却大有不同。历史上著名的宫女太监不少,比如武则天的宠臣上官婉儿、康熙的总管太监苏培盛,这些都是自幼入宫、靠着天赋和机遇爬上了“宫人阶级”顶点的人,可这毕竟是凤毛麟角,还有大量的宫人辛苦了一辈子却又在年老时被赶出宫去,面对这个早已陌生的世界,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古代文献了解一下,唐代的宫女们在出宫后都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唐代后宫人数众多,《请放宫人封事》曾记载:

“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宫人大率至四万。”

由此可见,唐代皇宫的太监宫女的人数基本稳定在几万人上下。对于众多宫中女性而言,除非一开始就瞅准了入宫要达成某种企图,或者天资聪敏像上官婉儿和苏麻喇姑一样得了大道,再或者像宋仁宗的亲妈一样阴差阳错怀上龙种,那么放归民间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人生归宿,毕竟宫女还是个完整的女人嘛,不愁没人娶。

唐代放归宫人多达30次以上,每次人数不等,比较豪放的大概每次有3000人,比如唐太宗;而比较小气的则只有72人,比如唐宪宗。

放宫人的原因也很简单,有削减经费省钱的、有显示善良仁政的、有因为闹天灾放人的、当然还有因为宫女“老龄化”被迫纳新的。

从现存文献来看,唐政府有一定的生活安排,《放宫人诏》清楚记载着:

宜放内人三千人,各任其嫁。其年老及疾患,如无近亲收养,散配诸寺安置,待有去处,一任东西。仍各与一房资财,以充粮用,并委府县官勾当,勿使侵凌,以成朕无为之化也。

不仅允许宫女自由嫁娶,还将无家可归的人统一安置、补贴生活费,从政策上来看官府对这些宫女的待遇算是优越了,但根据结果来看却没这么理想。

作为见识过大场面的、和王公贵族朝夕相处过的姑娘,这些出宫的宫女但凡有点姿色,基本是不愁嫁的。比如在《室人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上就记载了这位王仁淑自幼擅长歌舞被选入宫,出宫后嫁给了宁远将军守右司御率上柱国的人生经历。

像这种出宫以后嫁给“老实人”的宫女其实不少,很多人也过上了幸福的后半生。但正如前文所说,宫女毕竟是见过锦衣玉食的、是曾贴着皇上的人,伺候主子久了难免偶尔以为自己也是主子,所以有些人出宫以后适应不了现实社会,导致心态崩塌、郁郁寡欢,崔颢在《邯郸宫人怨》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个人,由于原文太长在此我们将其精炼成白话文:

在邯郸我遇见一个老妹儿,她说她五岁被人叫美女、七岁身材很火辣,十五岁闲着没事就去家门口的青楼里学跳舞,本来想嫁个老实人,结果被汉帝给带回宫了,不去不知道啊,宫里的生活那真的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香,可惜有一天汉帝暴毙了,太子不待见我、其他小姐妹排挤我,我被迫出宫,如你所见现在嫁给了金王孙子这个没出息的老公,每天过这种养花养鸟的无聊日子,都没人跟我争宠了。

由此可见,大家对待生活时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否则就容易陷入一种“比上不足”的不知足状态中,放着好好的王孙媳妇日子不过,非要像皇帝遗孀一样自怨自艾,实在可悲。

这种X人真应该好好看看其他出宫的小姐妹过的多不容易,比如《温泉宫行》诗中提到的那些梨园子弟:

"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

梨园弟子是唐代宫内负责演奏音乐的宫人,诗中所说的梨园弟子恐怕也是年纪大了被赶出宫的,他们为了谋生只能在民间音乐机构打工,日子应该也挺不容易。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国力最昌盛、武力最强大、文化水平最高的时代之一,唐代的王公贵族崇尚体育、文化、艺术,尤其是到了热爱音乐的唐玄宗一朝,梨园弟子的身份地位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这些经历过辉煌的音乐家离开皇宫后比一般的宫女更难融入社会,他们的后半生基本都活在曾经的辉煌里、靠回忆支撑着自己,描写这方面的诗不少,比如《退宫人二首》中写了一位被退宫人与宫官告别的情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