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袁载誉,文案:徐茂娜
参考三国演义情节
刘备曾经这样赞赏过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如鱼之有水也。”陈寿也曾经写下:“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则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和刘备两人的君臣关系十分和谐,刘备是一个贤明的领导者,诸葛亮也是个忠诚的军师。而在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的影视剧和文章里,诸葛孔明的才能甚至如同神一般,刘备也是个仁慈贤明的领导人,可就是这样两个人却没有完成他们一统天下的大事业。
刘备贤能,诸葛亮睿智,都是毋庸置疑的
刘备作为蜀汉一方的领导人,从市井中卖草鞋的底层做起,一步一步组织起自己的势力。
就比如桃园三结义,结的是兄弟情,但是拉拢的却是自己的势力,关羽,张飞最后都成了蜀汉的猛将,甚至几乎都在统一事业上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们的付出却不是被强迫,而是心甘情愿,不像现在的社畜,996的上班族,很少有真正热爱工作的人。这里面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魅力,让手底下的人为自己开开心心付出。
但是刘备绝对不是单纯因为兄弟情才能收买到自己的队伍,对待自己的下属们他都仁慈宽厚。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26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挟持,母亲在别人手上,徐庶只好离开刘备一方去到曹营侍奉母亲。刘备听闻此事,“龙肝凤髓,亦不甘味”,和徐庶也是“相对而坐,坐以待旦”,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用对员工的不舍之情和自己的惜才之心深深打动了徐庶。
可是这件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徐庶作为一个军师去到曹营,按照道理必将给曹操献上一个又一个计策,刘备却带着他的其他手下们,送徐庶去了一程又一程,徐庶感激不尽,当下说出这一辈子绝对不会为曹操献计的话来。
刘备成功地打动了徐庶,哪怕是徐庶离开自己这一方,也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事件。如果是不够贤明的领导者,或许会将徐庶强制性留下来,口头警告不让他为曹操献任何计策,这或许在短期内有效,但绝对不会让下属乐于付出。
而在蜀汉大营中,刘备作为领导者贤能的同时,作为智囊团的诸葛孔明也十分睿智。
诸葛亮早期颠沛流离,后来成为一介普通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幸亏得到刘备赏识,“三顾茅庐”而出。
关羽和张飞看见刘备对诸葛孔明如此之好,心中未免有些不服。很快时机到来,曹操巩固北方之后率兵南下,刘备这时投靠的刘表集团被攻打崩溃,刘备一脉也是危在旦夕。
在诸葛孔明的坚持努力下,刘备并未投降,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亲自去到吴地充当使者。
终于,诸葛亮费尽口舌组成了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曹操也在和孙刘联盟的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回到北方休养生息。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又去攻打益州,最后将其归入囊中,还附赠了一个汉中作为礼物。
刘备事业基础的累积,很多都是和诸葛亮一起完成的,能有诸葛亮这样的良才是作为领导者的刘备一生的幸事。
而他们能打下事业基础,与刘备作为领导者的贤能和诸葛亮作为下属军师的睿智是脱不了干系的,他们俩的才能毋庸置疑。
最终却是大业未成
刘备如此贤能诸葛亮如此有才,他们必将成就大业一统天下,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刘备去世后,刘禅成为新一任领导者,刘备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向诸葛亮托孤,请求他好好照顾阿斗,保全江山。
可刘备留下来的却是一个烂摊子,此时“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接手下来的江山内有少数民族造反,外有另外两国的虎视眈眈,幸好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可以给他一些安慰。
诸葛亮也为统一江山数次北伐,以诸葛亮的睿智,陷于如此的困境中本也可化解,可是耐不住队友太弱。
《出师表》中有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因为刘禅亲信小人让诸葛亮北伐也不安稳。所以我想,刘备选择继承人不当是大业无法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好好考虑自己的安危问题。刘备死后汉室逐渐衰颓,诸葛亮经历的五次北伐战争虽然有胜有败,却也有一定成就。
最后让大业彻底崩溃的,或许是诸葛亮的死亡。《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死后还摆了司马懿一道,他知道自己在阵前去世会惹得军心大乱,便按住这个消息做了蜡像,让司马懿以为自己偷听到的是假消息,使其不敢进攻,又保住了江山一次。
诸葛亮的死因必定是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为了刘备一个三顾茅庐,他耗费了一生在大业上,甚至知道刘后主有多么的扶不起,他也尽力完成刘备的嘱托。却因为操劳早死,终究没有完成愿望。
命途多舛,保全性命
或许现在的影视剧中对诸葛亮和刘备的塑造过于夸大,和真实的历史有些不符,但是艺术的夸张手法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刘备很贤能,诸葛亮很有才,而他们也一起兢兢业业地拼搏事业。
如果是刘备和诸葛亮一起组合,相信这个阵容十分强大,江山一统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