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5年,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最终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当年晋国以“六卿制度”崛起于春秋时期,然而最终也是因为“六卿制度”而国破家亡,韩赵魏三家最终瓜分了晋国所有的土地,至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晋国灭亡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有利的自然是秦国,因为自秦穆公时代起秦国便一直想要东出,可是春秋时代几百年秦国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而当时的函谷关也自始至终牢牢掌握在晋国手中,所以历史虽然有秦晋之好的典故,可明眼人都知道秦国和韩赵魏其实互为死敌。
当时晋国继承人之一的魏国崛起之后首先打击的就是秦国,所以秦国和三晋本质上就是互为死敌,秦国想要东出首先要打击的就必须是三晋,然而在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竟然也有联手抗敌的一幕,那么这是回事呢?赵国北击匈奴,秦国出兵相助
战国前中期,是七国变法图强的时代,首先崛起起来的就是魏国,他大胆任用法家李悝使魏国率先走上了霸主之路,而接着就是楚国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国国内推行变法,而之后的商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得弱小的秦国最终成为七国第一。
在当时的环境之中,赵国的处境也很凶险,他当时正处于秦国东出的道路上,周边魏国、齐国、中山国都对他虎视眈眈,在赵肃候时期赵国俨然是新的霸主,可是当时的赵国就如同之前的秦国一般环境险恶,然而赵国这种局面最终被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所改变,他就是赵武灵王。
当时赵武灵王意识到了赵国的困境,修鱼之战的惨败更是让赵国意识到了秦赵两国的差距,所以赵武灵王后期赵武灵王的重心便一直专注于北方林胡、匈奴的胡人领地。
然而当时的赵武灵王担心的不是北方的胡人,反而正是背后强大的秦国,为此赵武灵王专门派遣使臣进入秦国想摸清秦国的底细,然而当时秦国的做法让赵国开始心安了。为什么呢?
当时秦国的秦昭襄王和秦宣太后明确表示秦国不会趁人之危,在当时赵国和北方胡人交战正激烈的时候秦国自始至终没有侵略赵国一寸土地,甚至陈兵匈奴和秦国边境,而秦王当时甚至下令:‘一旦赵国局势不利,秦国将主动出击匈奴“。
最终赵国击败了北方匈奴,而赵国也因此扩地千里一跃成为当时和秦国并列的强国。
秦国为何主动帮助赵国?
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之中,秦赵本来互为死敌,可是在赵国北击匈奴的时候秦国始终没有跨过赵国边境一步而是陈兵边境给匈奴巨大压力,也间接帮助了赵国,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就是秦国和赵国虽然是死敌,可是不要忘记了,秦赵本是同宗兄弟,因为秦国和赵国的祖先本就是一家人,秦国是嬴姓,然而赵国却是嬴姓赵氏,只不过是庶子无法继承姓所以改为赵氏。
所以秦赵两家就算是互为死敌,可是从始至终这都是自己兄弟家的事,有句话说得好”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所以他们之间就算再怎么你死我活也不会让别人欺负到自家头上,所以面对匈奴他们就是联手抗敌,因为在秦赵眼里他们是当时的华夏人,而匈奴则是夷人,所以平时无论再怎么打闹关键时刻枪口还是要一致对外的。
其次就是北方胡人不单单是赵国的死地也是秦国的死敌,当时的匈奴虽然还没有汉朝时期这么强大,但是却也凭借强大的骑兵部队经常侵略秦国边境,所以赵国北击匈奴也是间接帮助他稳定边疆。
而且我们知道西周就是亡于当时的游牧民族犬戎的,由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导致当时的游牧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的国都,西周也因此灭亡。
而当时秦赵作为周天子的臣子面对灭亡西周的胡人自然是需要一致对外的,所以这个时候秦国在赵国北击匈奴时候下黑手舆论方面对自己是不利的。
而且当时秦昭襄王主政时期秦国和赵国正处于蜜月期,因为秦昭襄王在当时的”季军之乱“之中除了得到了其舅舅魏冉的帮助而且背后更是有赵武灵王的帮助,也基于这点赵武灵王时期秦国和赵国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可以说赵国北击匈奴最终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对赵国来说他摆脱了中原乱战更是从胡人手上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大幅度提升了赵国的战略空间和国力,也让赵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国;而秦国则因为此举也无意间达到了”尊王攘夷“的效果,本来当时各国之间都是看不起秦国的,可是这个举动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所以在舆论上秦国也获得了好处,更何况匈奴元气大伤对于秦国来说也是好事,这种事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