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云台券洞修建时,西夏早已经不在,为何上面还刻有西夏文

2020-08-02 07:45:44 作者: 居庸关云台券

“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居庸关是我国的著名古关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它就成为重要的边防军事重地,而“云台券洞”是居庸关城内一座汉白玉砌筑的高台,在修建的过程中,却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西夏早已不在,但为何云洞内的石壁上还刻有西夏文呢?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居庸关云台”始建于元至正二年,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白色大理石,通高9.5米,南北长12.9米。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云台上方原有三座白色藏式塔,明朝初期被毁坏,明正统八年,才重新进行修复。在云台的正中南北方向有一券洞,现状如同半个八角形,它就是“云台券洞”。

在去居庸关旅游时,游客们必定会去“云台券洞”打卡,因为它是居庸关重要的旅游景点。券洞宽6.23米,高7.27米,马车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进入券洞后,相信很多游客会被洞壁上的石刻经文吸引。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在云台券洞内发现六种文字,它们是:梵文、藏文、汉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

云台券洞内雕刻石刻经文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此多不同类型的文字,被雕刻在同一地点,绝对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但在欣赏券洞内的雕刻的文字时,券洞内的西夏文却引起争议,因为部分学者认为西夏文不应出现在洞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正式揭秘前,小编先介绍一下,云台券洞修建工作的主持者高智耀。高智耀是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祖父曾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但高智耀能走上官场巅峰,不是因为家庭,而是因为才华。

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后,他立即召见高智耀,想看一看他是否真的有才华。高智耀见到忽必烈,再三强调“儒士”对治理国家非常重要,经过反复论述,高智耀得到忽必烈的信任,成为专门管理儒士的官员。

云台券洞修始修于元朝,也就是说,修建券洞时,西夏已经灭亡了。而且灭亡西夏的,正是元朝的统治者。

工匠将西夏文刻在券洞内,这是一种“挑战”元朝的表现,高智耀为何会这样做呢?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高智耀是西夏最后的国相,高良惠的孙子,他后来成为元帝国的官员。

西夏灭亡后,部分精英人士选择为元朝效力,这种现象在古代很常见,因为他们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就需要“天下”这个平台。

很多学者认为,高智耀将西夏文刻在券洞内,是纪念逝去的祖先,纪念心中的故国。而所刻的文字是《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这类型的记载出现在券洞内,就算当权者想说什么,

高智耀也不怕,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不信邪的人。通过在券洞内刻西夏文,我们可以推断出,高智耀是一位不委曲求全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不畏权贵,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敢于冒险的人。

其实,遍查资料,确实是发现高智耀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时,元朝的皇子阔端镇守西夏,他干了一件事,就是强迫读书人去服劳役。高智耀不畏强权,冒着被砍脑袋的风险,毅然去见阔端,请求他按照西夏国原来的律法,不要让儒生们去服徭役。他这样说:士要养,养成才可以为国所用。要知道,让元朝的皇子,按照西夏的旧例办事,这是干啥,往轻里说,这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往重里说,这是图谋不轨,意欲复国。阔端却被“胆大”的高智耀感动了,免除了西夏儒生的徭役。

正因如此,高智耀才将自己的民族文字镌刻在券洞中,为后人研究西夏文字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夏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如:官署文书、法律条款、历史书籍等,它是传承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朝代的更迭,这种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云台券洞内的梵文、藏文、汉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它们被镌刻在一起,记录同一件事情,这不仅是文化的大荟萃,更为后人破解西夏等文字提供可能。如果各位读者,想进一步了解神奇的西夏文字,可以趁着假期去居庸关看一看,感受云台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