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它待过最好的地方”,廖真武“进行时”画作《民国事城图》亮相上海

2020-08-02 06:39:17 作者: “这应该是它

在这幅高4米,长30米,由15屏画板拼接而成的巨幅画作里,徜徉着民国事城百姓;几座代表性城市中,凭着万国建筑,上海跃然入眼。

7月17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艺术家廖真武的《民国事城图》全国巡展巡至第二站,上海。在位于西郊的马利美术馆,巡展开展半月,品鉴者惊于画作细节的考究,业内人叹于艺术家对绘画语言的探索。

艺术家的探索总能让品鉴者生出无限欢喜——与大部分展览有所不同,这幅作品始终处于生成之中,每一次展览都会因为与地方性,与学者、观众的深度对话,而创作出新的作品。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廖真武总会不自觉地抬头望向画作,甚至突然停下话语,拿起画笔径直走向画面空白处——他的灵感源源不断。

去年5月,《民国事城图》全国巡展曾于济南美术馆展出,社会反响极佳。此次“上海站”的展览将持续至9月17日。

对于此番“落户”沪上艺术地标马利美术馆,廖真武表示,“这应该是它待过最好的地方。”

是“巨”作,更是“巨作”

请横屏观看《民国事城图》

“不去现场看,光用镜头是拍不出作品的气势的。”这是一名观众在看完展览后的感叹。之前,她仅在5英寸的屏幕上看过画展的简介。

走进马利美术馆,驻足《民国事城图》前,除了震撼,更多则是“渺小感”:在鸿篇巨制前、也在宏伟历史中。《民国事城图》高达4米,长达30米,由15屏画板拼接而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评论家、策展人夏可君评论此画时表示,这幅巨作不是用来观看,而是需要我们跟随它行走。沿着这幅中国最大的个人油画,观众也缓缓走过民国时期的几座代表性城市,而华洋并处、五方杂厝的上海就是其中之一。“走进历史,走出历史”,这也是廖真武先生反复强调的创作初衷。

廖真武通过“事城记”、“民人传”及“车舆记”三个主题,重构都市与传统、建筑与车马、行人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他用黑白灰的单色,将“人”、“车”、“城”三大元素分别放置在画作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组合一道,既是对历史深处的回眸,亦是对自我思考的记录。而这一回眸、一记录便是八年。

从“兼职”到“坚持”

廖真武

成为画家之前,廖真武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画家”仅仅只是他的“兼职”。出于对作画的兴趣以及对民国时期历史和人物的敬佩之情,他放弃经商,着手创作。

《民国事城图》历时八载,个中艰辛只有廖真武自己知道。人生能有几个八年?在这八年时间里,由于作品尺幅问题,画作多次“易家”,从北京318国际艺术营到罗马湖艺术区附近的体育馆,到处都有它的“成长足迹”,而每次搬家都是他最为辛苦的时候。而如今,《民国事城图》暂时“落户”上海马利美术馆,廖真武称,这应该是它待过最好的地方。

为了创作,廖真武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和传记学的研究,对民国时的人和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此外,他还收藏了上千张老照片作为绘画的素材。巨作的背后是一张张手稿和小稿,“没有什么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路坚持下来的理由,他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道,“画画有瘾”。

“进行时”和“未来时”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事城图》还是一幅处于“进行时”的作品。在交流过程中,廖真武会不自觉地抬头望向画作,甚至突然停下话语,拿起画笔径直走向画面空白处——他的灵感源源不断。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展览方式,艺术家将在巡展中持续创作,将民国情愫与现代思考融汇其中。“随着巡展的不断推进和研讨会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会有新的信息汇集与交流。我会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补充和加工,进一步完善画面。”廖真武认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创作,更是一件众人共同“参与”的创作,他期盼作品可以感动自己、也打动他人。

每一幅作品都有如艺术家的孩子,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血汗泪,而《民国事城图》无疑是廖真武花心思最多,也是最得意的一个。在谈及“孩子”未来的去处时,这位“父亲”表示,他可能还将带它去广州、成都巡展。但他还是最希望画作最后能够留在上海。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上海观众能“参与”到画作的创作中,与他一道“走进历史,走出历史”。

作品选登

《事城记》系列

《事城记》系列

《车舆记》系列

《车舆记》系列

《民人传》系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