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是一个我们都认识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生性多疑的人,但他也是一代枭雄,凭借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笼络了一群当世人杰,以此为班底,打下了曹魏集团的半壁江山。
曹操的谋士集团人才济济,有一代战术天才荀攸荀公达,有鬼才郭嘉郭奉孝,有王佐之才荀彧荀文若,有胆识过人的程昱程仲德,还有戏志才、陈群、钟繇、杨修等人,那么在这些之中,谁才是对曹操而言最重要的谋士呢?
有人说,对曹操而言,最重要的谋士自然是“鬼才”郭嘉,在与郭嘉初见之时,曹操曾发出过“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的感叹,在郭嘉死后,曹操时常为郭嘉之死痛哭流涕。
也有人说,对曹操而言,最重要的谋士当然是“战术大师”荀攸,正是因为荀攸的奇计,这才能使得曹操南征北战,无往不利,而且,在曹操建立魏国(曹操在公元213年晋爵魏公,立国都开宗庙是魏国建立的标志,与曹丕称帝后的魏国是前后关系,此时的魏国应为东汉的邦国)之后,首任尚书令(在没有三公的情况下,几乎是文臣之首)便就是荀攸。
其实,对曹操而言,最重要的谋士是荀彧荀令君,与诸葛亮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相似,或许出谋划策,荀彧不如戏志才、郭嘉,也不如自己的侄儿荀攸,但是他对曹操的重要性绝非他们几人能比的。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天下四分五裂,各地刺史、太守纷纷割据一方,当时的主要诸侯有河北的袁绍、公孙瓒,江淮的袁术、孙坚,徐州的陶谦等人,当然了,还有曹操和刘备。不过,当时的曹操和刘备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诸侯,远远达不到构成“一镇诸侯”的因素,刘备自不用说,曹操也不过是与陈留太守张邈有依附关系,兵马不过五千的小诸侯,关键是这五千兵马还在征讨董卓的战役中死伤殆尽。随后,曹操又几经周折,招募到了两三千的兵马,接替王肱成为了东郡太守。荀彧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曹操身边。
在荀彧的辅佐之下,曹操将兖州作为自己的大后方并稳固下来。在曹操东征徐州,张邈、吕布、陈宫在兖州作乱,后院起火之时,若非有荀彧坐镇鄄城,力保鄄城不失,曹操还会不会有未来,这还很值得商榷。
在平定了吕布等人的叛乱之后,荀彧先后给曹操推荐了戏志才、荀攸、郭嘉等人,在荀彧的运筹帷幄之下,曹操得以“奉迎天子”,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先后击败陶谦、吕布、刘备、袁术等人,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在袁绍与曹操展开官渡决战之时,曹军粮草耗尽,曹操几度想要撤军,皆是荀彧的劝谏和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补给,才给了曹操坚守的信心,随即才有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半壁天下,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荀彧。
曹操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在曹操位列三公之时,便将荀彧提拔为仅次于三公的侍中、尚书令,从此之后,荀彧居尚书令一职,居中持重十数年,便有了“荀令君”的尊称。而后,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两人结为了儿女亲家,两人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携手同行,相互扶持,直到那一件事情的发生……
公元212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近花甲,在人均寿命不过三十余岁的时候,此时的曹操已经算得上是高寿了,他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便加紧了篡国的步伐,指使大臣在汉献帝面前提出要将曹操爵位提升为“魏公”,并且允许曹操开国都立宗庙,荀彧作为当时曹魏集团仅次于曹操的人物,他旗帜鲜明的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引起了天下人对曹操的口诛笔伐,曹操不得不将此事作罢。
很多人不理解荀彧为什么会与曹操分道扬镳,旗帜鲜明的反对曹操。
要知道,荀彧的一生都以汉臣自居,当年投奔曹操,也是因为曹操对汉室的忠诚——讨伐董卓,首倡义兵的是曹操,真真正正与董卓作战的也是他。荀彧认为曹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匡扶汉室的英雄,却不知,人心是会变的,在曹操权力越来越大的同时,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位极人臣早已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标是那一步之遥。
而荀彧也早已知道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腔热血的曹操,但是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继续辅佐曹操,还是选择反对曹操?
不管怎样,荀彧匡扶汉室的理想已经破灭,荀彧是个传统文人,理想破灭后的他心如死灰,于是,他选择了反对曹操,用自己的鲜血在史书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汉”字。却不曾想,荀彧这个“汉之纯臣”,还是被列入了《魏书》之中。
而在荀彧死后,曹操人生中最后的八年可谓是一塌糊涂——攻打孙权,只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随后又留下了“四越巢湖不成”的笑话;攻占汉中后,刘备大军正在荆州与孙权对峙,曹操又以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退兵而去;在选择镇守汉中的大将之时,曹操以需要为由,不留下稳重的韩浩,改任莽撞的夏侯渊为主将,终酿成定军山之惨败......总之,没有了荀彧的居中持重,曹操在前方的战事多有不顺,后方也不断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