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让中国人口增加到3亿,奠定人口大国基础

2020-08-02 17:44:06 作者: 他从国外偷回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放在古代更是真实写照。在古时候,一个朝代昌盛与否的标准,就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只有人口数量多,才会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开荒垦田、扩充军队,这样国力才会更加强盛。

古时候自然灾害极为频繁,科学技术不发达,食物种类也不如现在这么丰富,一旦庄稼受到影响,就会减产,或是颗粒无收。这样一来,百姓们的温饱也就成了大问题。不过在明末,一位商人就将一种农作物引进了中国,而这种农作物在经过种植后,就解决了人们温饱这件头等大事。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福州出了一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陈家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受家族影响,陈振龙从小便吟读四书五经,以求考取功名。由于陈振龙本人有天赋,所以他还未年满20岁,就已经中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大,陈振龙逐渐厌倦了读书,转而投身商海,随着众商人前往吕宋(今菲律宾)做起了生意。

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带着儿子跟着商队踏上了吕宋岛。在这里,陈振龙看着遍地的甘薯,不由得好奇心大起。经过了解,他得知这种名叫甘薯的农作物有着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都可食用等优点,便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常常遭受灾害的家乡。

如果能将这种农作物带回祖国,那岂不是能缓解灾害造成的影响吗?陈振龙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将它带回去。于是,陈振龙便跟着当地人用心学习甘薯的种植方法,并出资购买了薯种。

实际上,甘薯的原产地并不是吕宋,而是在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了吕宋等国栽种。因此,将吕宋牢牢攥在手中的西班牙殖民者将这甘薯视为“奇货”,严禁出口。陈振龙无法公开将甘薯带走,但他也有好办法。万历二十一年五月,他将甘薯的藤蔓混在麻绳中,成功躲过了检查,顺利回到家乡,随即便在附近试种。

万历二十一年夏,闽中大旱,粮食歉收,陈振龙便让儿子向福建巡抚金学曾进言,请求试种甘薯,金学曾同意了。父子俩于是便按照所学到的方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甘薯收获了,金学曾大喜,忙下令闽中各地栽种,闽中的饥荒因此得以缓解。

甘薯进入中国后,由于它产量高、耐旱、味甜等优点,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清乾隆年间,朝廷更是鼓励民间大力种植甘薯。很快,甘薯成为了仅次于稻谷、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百姓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便将精力投入到了从事农业生产、工商业等活动中去,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人口猛增到3亿,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康乾盛世”。其中,甘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人们便将陈振龙誉为“甘薯之父”,并在乌石山建造了“先薯亭”纪念。

参考书目:《明史》、《清史稿》 《金薯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