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黄巾之乱后,皇甫嵩为何碌碌无为?他心中或没有大义!

2020-08-02 17:44:58 作者: 平定黄巾之乱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平定黄巾之乱的功臣,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似乎在黄巾之乱被平定后,皇甫嵩也就没什么消息了,不过他可以是在董卓之后死的,董卓被诛杀后,就是皇甫嵩灭了董卓的宗族,可是在董卓乱权之时,为何他没有出来制止这场最终令汉室走向灭亡的动乱,表现的碌碌无为呢?

可以说皇甫嵩是汉军中面对黄巾军最能打的,“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后来和张梁精锐的黄巾军交战,“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后来皇甫嵩被任命为冀州牧,他上表请求朝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因此民间流传着“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可以说在黄金动乱之后,皇甫嵩在军中有威信,在民间有名声,本可以图谋大计的,如果说当初皇甫嵩在董卓之前出手,那也就没董卓,曹操,袁绍,刘备,孙权等等一大批三国枭雄们什么事情了。

但是最早进言皇甫嵩图谋大事的是阎忠,《九州春秋》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时罢信都令,说嵩曰:“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嵩不从,忠乃亡去。

这个时候的皇甫嵩不起事还可以理解,皇甫嵩忠于皇权为人过于正直,让他在黄金动乱刚刚平定之时成为权臣,皇甫嵩是不能接受,再者年纪大了,做事偏于保守,可是到了后来,董卓已经有了乱权之心是,皇甫嵩的侄子就告诉他,“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说白了你不弄董卓,董卓就弄你,这是明摆着的事情了,结果皇甫嵩竟然还为董卓开脱,嵩曰:“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结果就是灵帝下诏责备了董卓一番,但是他和董卓之间的恩怨就越深了。

皇甫嵩的不作为最终也是迎董进洛阳,皇甫嵩一味求稳,结果放了董卓一马,后来是自己的儿子在董卓年前低三下四求情,董卓才放了皇甫嵩,而董卓死后,皇甫嵩是最有威望和实力稳定住局势的人,结果依然优柔寡断,放任局势恶化。改写历史的机会就这么放走了,几年后皇甫嵩就死了,如果这两次把握住一次,皇甫嵩就不止72名将这么简单了。

其实之前就有人劝谏过皇甫嵩“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可以说皇甫嵩是有机会也有能力挽救衰微汉室的,但是他没有野心,做事循规蹈矩,所以也没有自己的势力,最后只能被董卓压了一头,这就是史上所有能吏的悲哀吧!

或者说皇甫嵩只有将帅之才,毫无枭雄之气,在东汉未年这个社会动荡人心思逞的亢奋年代,像皇甫嵩这样的人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如果他能像周勃霍光那类的权臣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辅佐小皇帝上台,那些有不臣之心的都只能窝着,局势也可能会逐渐稳下来,但是天下一旦乱了这开头没打下去叛乱的人越来越多互相效仿,到群雄逐鹿就收不住了。看来相比军事才能皇甫的政治水平略不足。

说的严重一点,皇甫嵩心中少了大义,他如果出来做过权臣,辅助少帝长大,不管是斗垮少帝,还是少帝掌权,天下都还能延续,他就是一直忠于汉,不敢为天下主动做权臣。 所以有时候曹操说得:我不出面,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是有部分道理的。皇甫嵩累世将门,皇甫嵩在心态上更接近与军人,如果皇甫嵩想,他至少有三个机会可以直接造反夺天下,但他都没有,他在民间和军队都有极高的威望,只是他不愿去使用,但是那个乱世还是需要一个有野心的皇甫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