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削藩成功的阳谋,建文帝为何不采用,要怪朱元璋给孙子挖的坑

2020-08-02 19:57:14 作者: 汉朝削藩成功

也就是说建文帝朱允炆的早就想要削藩了,这个念头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还没有想好怎样收拾他的这些叔叔们。《清史稿·诸王传序》记载:“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重臣们觉得推恩令虽然好,但效果太缓,需要一个长久过程,而且没必要用推恩这种带有讨好性质的手段,所以建文帝是不会想要学推恩令的。

后记

建文帝处理削藩的想法和方式,其实与他的祖父有极大的关系,明太祖朱元璋在教育皇子皇孙的问题上,以儒家思想为重,尤其是对储君的教育是按照“仁君”的标准来培养的。这也是朱元璋文君治国思想主要的体现。他以儒学大家宋濂为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教授“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 ,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宋濂

看似朱元璋设计好的这个文官集团,在他驾崩之后,这个依靠文官的政权在运作中屡展失误,很快在削藩的过程中,藩王与文人皇帝之间分出了胜负。 建文帝继位之后,在黄子澄、齐泰等文官的策划之下,开始了削藩。从历史教训中来看,削藩对于维护国家统十分必要,但他们所制定的策略却很失败。

很多大臣主张采取汉代推恩令的方法,逐步削藩,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直接削藩,随后在具体策略上又产生分歧,黄子澄主张由弱及强,他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藩王,再对付燕王;而齐泰则主张先铲除最强大的燕王,再逐个剪除其他弱小的诸王。最后,建文帝听取了黄子澄的建议,这不仅使藩王们离心离德,也为燕王叛乱留下了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

靖难之役“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

建文帝削藩决策极度缺乏谋略,具体操作极度缺乏头脑,结果极其失败则是无疑的。既然以藩王的势力有很大威胁为前提,建文帝如此急于削藩毫不为过,但是削藩太激进,就会丢掉江山。

靖难之役

建文帝一即位就给自己树了太多对立面,根基没站稳就去削藩,并且大改朱元璋定立的制度,急剧提高文人官僚的地位,结果朱允炆成了既有政治秩序的颠覆者,地方武臣势力普遍是持坐壁上观的中立姿态,而让燕王朱棣得以用恢复祖制的口号笼络人心,政治上攻守易势。等到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朱棣已经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