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正月,曹魏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关中人金祎以及吉本的两个儿子吉邈,吉穆等人密谋,因为“睹汉祚将移, 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也就是想乱中夺权,计划攻击许县,烧丞相府长史王必的营寨,杀死王必后,便挟制天子攻打魏,并以刘备为援。
当时刘备军正与曹操军相持在武都汉中一带,耿纪韦晃要与刘备为援,就应当联系了距离许县较近在江陵驻军的关羽了,不排除他们起事前与刘备军有过联系与沟通了!
先说下起事中的关键人金祎,京兆人,西汉名臣金日磾之后,世为汉臣。金祎则是因为与丞相府长史王必关系不错。
金祎先派人设法潜人王必的军营做内应,王必并无防备。夜里,吉邀等纠集了门人、家童共100多人突然火烧王必的营门,金祎的人在里面做内应,事发突然,王必仓促应战,结果被射伤了肩膀,带伤逃了出来,因为平时与金伟关系最好,竟然投奔到金祎处。
可惜的是,金祎不知道来的是王必,还以为是吉邈等人回来了,黑暗中对话道“王长史是不是死啦?咱们的大事看来要成了!”王必一听吓坏了,赶紧改投他处。王必则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继而反攻,平定了这次叛乱。
曹操下令全部就地处死叛乱者。临刑之前,耿纪喊着曹操的名字叫道:“曹操,只恨我做事不周,被这帮小子给误了事!”韦晃一边跺脚边抽自己的脸,表示心有不甘。
这一起叛乱,让曹魏开始有了警惕,虽然大开杀戒,清理了这起幕后之人,但不到一年,又一起叛乱,让曹魏内部草木皆兵,难以安心了,对谁都不敢轻易相信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九月,在邺城又发生一起叛乱,魏右掾魏讽私底下联络了一批同党,然后和长乐卫尉陈祎一起谋划袭击曹丕,占领邺城。长乐卫尉是负责长乐宫的宿卫,掌握部分武装力量,因而陈祎在此次行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果还没到行动时间,陈祎却心虚了,主动去向曹丕自首,曹丕先下手为强,捕杀了魏讽一党,政变宣告失败。而关于捕杀的相关人员数目,世语记载是数十人,后汉纪记载是数千人。
侍中王粲的两个儿子,破羌将军张绣的儿子张泉,黄门侍郎刘廙的弟弟刘伟,一代名儒宋忠的儿子等等,在这起案件中均被捕处死了。
尤其是王粲,因此而绝了后,连远征在外的曹操都发出了“如果我在,就不会让王粲无后了"的哀叹了。虽然王粲与曹植、曹丕关系十分要好,甚至王粲因军中染病死了,曹植写文纪念,曹丕驴鸣送葬,但面对两个儿子参与谋反,却一点也没手软。
再看看这些人叛乱者的共同点,那就是均来自荆州。所以荆州人士成了曹操曹丕心中的恶梦,必须处处提防,否则功亏一溃。
自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曹操与刘备便在为汉中的争夺战卯足了劲。建安二十三年,曹洪在武都击破吴兰,宛城守将侯音与关羽连和发起了叛乱。而建安二十四年呢?正月,夏侯渊被黄忠部斩杀;五月,曹操撤军退还长安;七月,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八月,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而就是在这个当口,西曹掾魏讽谋反了。
你说曹操还能信任谁?而不久后 降魏后的黄权又该如何自处?
我们再看下黄权,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伐吴,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被迫投魏。刘备深感内疚,没有处罚黄权家属,而且还同过去一样善待黄权妻儿,权甚感念。
黄权投魏后,魏文帝曹丕虽然很赏识他,拜黄权为镇南将军,封淯阳侯(淯阳在今天南阳市卧龙区),加官侍中,使之陪乘。但黄权与诸葛亮感情深厚,对诸葛亮品格才学十分敬仰佩服,在魏国时也经常称颂诸葛亮,这让魏文帝曹丕很不放心,未加以重用。
曹魏经历了两次判乱,而且根源均与荆州有染,黄权作为刘备故将,对蜀汉是有深厚感情的,曹丕自然对不会放私警惕,表面上信任,内心是沒底的,况且黄权妻儿均在蜀汉,仍受刘备礼遇,黄权自然不会忘记。
如果这时候曹丕把黄权封地定在淯阳,所谓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更是不可想象。难道曹丕是想让“诸葛亮故地"勾起黄权的回忆?再生叛逆之心?要不曹丕脑子坏了?……等等情况均不符合逻辑!只有一种可能:卧龙岗根本就不是诸葛亮躬耕地,曹丕才会放心把蜀汉旧将黄权封在淯阳为侯!
据某地说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秋,黄权在淯阳(南阳市)听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自然不胜悲伤!因他在魏国属于不受信任之臣,祭祀故国丞相诸葛亮也不敢隆重进行,只能来到封地内的“道陌”上,悄悄祭祀诸葛亮。其实,关于这一点更是无稽之谈,子虚乌有。没有一条真实史料支撑!
据史料记载,公元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刘备死后的第11年,即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遵照他的遗嘱,其遗体埋葬在定军山下。诸葛亮的去世让蜀中军民万分悲痛,人们纷纷要求为他建立祠堂。但在当时,除了帝王,人臣是没有资格立祠的,朝廷就以“与礼不合”未予允许。朝廷不允许不要紧,老百姓还是要祭祀的。于是就出现了“军民因时节私祭于阡陌”。让蜀汉朝廷难堪的是,这种“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现象持续了好多年,竟成了一种习俗。直至公元263年,蜀汉政权才接受向充、习隆的提议,在沔阳(今陕西勉县)的定军山诸葛亮墓旁建了一座小庙,让那些崇拜他的人在里面烧烧香,磕磕头,聊寄情思。成都出现武侯祠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晋初的公元3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