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叹徐庶,看什么功劳才能任中郎将!他御史中丞是否称职?

2020-08-02 23:23:12 作者: 从诸葛亮叹徐

文┃碧水青山0

徐庶离开刘备后,在历史之中杳无音信,直到六出祁山,诸葛亮才听说徐庶官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i一、诸葛亮的感叹

《三国志·诸葛亮传》: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曹丕在位时,石韬官历郡守、典农校尉,单福(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年至233年),诸葛亮北伐出陇右时,听说徐元直、石广元官职工资才如此,感叹道:曹魏奇人异士很多啊!为什么不见对方重用这俩人呢?”

诸葛亮的语气,自然是觉得徐、石二人,在曹魏没有得到重用、而替他们感到可惜(当然,诸葛亮是借徐、石,感叹蜀中人才匮乏)。

诸葛亮如此感叹,是曹魏没有给徐庶一展宏图的机会吗?

二、中郎将是什么职位

三国时期,将军分五级。中郎将,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武官官职。

中郎将,在秦、汉时期,原本是管理皇帝的侍卫。沿袭汉代惯例,属九卿中光禄勋的属下助手,相当于四品。(宰相与三公属一品,下属是三品;九卿属二品,下属是四品)中郎将是正牌将军中最低品级,但在整个军职中看,品级不低。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下面有军功者越来越多,被封将军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不管自己身边有没有皇帝,军阀都设置中郎将,这致使中郎将的含义让人眼花缭乱。也导致中郎将,在三国时期演化为一个尴尬的存在。即渐渐演变成一个品级高于杂号将军,而实权低于任何将军的挂名虚职。

用现在的话理解,中郎将,就是有军衔有级别、而无权无兵,相当于一个只领工资、不领兵的荣誉将军。

三、中郎将一职的尴尬

在此举例“三张”,就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中郎将的尴尬地位。(1)张郃破公孙瓒迁中郎将

《三国志·张郃传》:191年,张郃率兵投归袁绍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200年,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尽管曹操亲自迎接,称他是“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但也只是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投奔袁绍任校尉,因战功迁为宁国中郎将。而降曹后却只是偏将军,是不是因张郃是降将,而降低了官职呢?表面看是如此。

偏将军是最低的第五品将军。但偏将军是相对主将而言,虽级别低一等,但时时刻刻在主将手下带兵,管理军队,可独当一面。

还有关羽,200年,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关羽在曹营中也没有任中郎将。

从关羽与张郃看,一个被俘之人,没有任何考验,就被授五品偏将军,留在身边管理几千人马,的确是无比的信任与厚待!

(2)张飞与张辽拜为中郎将

197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与张辽都被拜为中郎将。

当时破吕布,张飞的功绩,自然不言而喻,否则刘备也不能成为曹操的座上宾。而张辽呢?

《三国志·张辽传》: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同是投降过来,怎么张郃是最低的五品偏将军,而张辽就被拜为四品中郎将?

奇怪的是,张辽本是四品中郎将,数有战功之后升迁,怎么升迁成五品裨将军(比偏将军地位稍低)。怎么越升、品级越低呢?

根本原因是信任与实权!

中郎将,是管饭不管兵的闲职。打仗时,觉得可以用,就临时派你去给其他将军搭手,一起冲锋陷阵。战争之后继续在军中赋闲,在司令部打杂。

故而,四品中郎将张辽,经过考察,觉得军事能力与忠诚度可靠,从闲职上调到部队,去管军带兵,从五品裨将军干起。

当然,张飞,因及时离开了,也就没有经过考察的时间,自然没有放到部队去带兵。

于是,偏将军、裨将军虽级别低一点,但也是军中独当一面的人物;中郎将,级别虽然高,也只是跑腿打杂,甚至含有照顾性与怀疑能力及忠诚度的意思。

四、三国时期的实权与虚职

为了更好地理解低品级的实权,比高品级的虚职重要,在此再举一例。

《三国志·程昱传》: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汉献帝迁都许昌,程昱任二品尚书,因兖州还没有完全安定,再次让程昱任四品济阴太守,挂军中职务中郎将,回去管理兖州。

《三国志·荀攸传》: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

程昱、荀攸都担任过二品尚书令,但有天壤之别,即程昱是汉献帝刘协的尚书,荀攸是魏文帝曹丕的尚书。领导刘协都没有权力,程昱当然干得没劲;老板曹丕权力大,荀攸自然也风光无限。

明白了实权与虚职之间的区别,也就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感叹:曹魏不重用徐庶了。

五、人才的储存库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