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在先秦时期属于齐鲁两国,齐的实力更强,为何现今却简称鲁

2020-08-03 00:02:12 作者: 山东在先秦时

点亮各自的科技树,遭遇不尽相同。齐国“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的做法,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主流格格不入。而鲁国的小农经济,更加适合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史记·货殖列传》直言:

“齐、赵设智巧,仰机利。”

以“鲁”为名,体现出农耕文明悠久的生命力。

上图_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齐鲁两国的文化既有交集,又相互欣赏。公元前356年,齐威王拜邹忌为相,推行改革变法,其中稷下学宫的建立代表着齐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当时,“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的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作为战国时期学术交流的思想高地,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鲁国深厚的礼乐传统,孕育了孔子这样的儒家先贤。

他开办私学,精于礼乐,得到了齐国的认可。“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荀子曾三任学宫“祭酒”。孔子陶醉于齐国的韶乐,以致于“三月不知肉味”。

上图_ 董仲舒 西安石刻像

然而,

儒家在西汉的崛起,意味着齐国文化影响力的衰弱。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大儒董仲舒提出: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武帝通过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的方式,神化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标志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以“鲁”为名,突显了山东影响深远的文化软实力。

齐国的重商基因深植于山东半岛。2019年,山东GDP位列全国第三。孔孟思想浸染于齐鲁大地,全省建立了三所“双一流”大学,点燃了“礼仪之邦”的智慧之光。知者型的齐文化和仁者型的鲁文化融合贯通,担负着经济强国和科教兴国的重任。以“鲁”为名,齐鲁一家不分家。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

【1】周立升蔡德贵《齐鲁文化考辩》

【2】杨朝明《姬姓宗邦,诸侯望国——鲁国》

【3】李贽《藏书》卷五零之《富国名臣总论》

【4】王符《潜夫论?浮侈》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