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王恢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忠心、勇气俱可鉴呢?
回到长安,面对汉武帝的严厉责问,王恢痛陈——
始约为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袛取辱。固知还而斩,然完陛下士三万人。
这话的意思是说,不战,我自知难逃一死,但为了避免败辱,为了替陛下保全三万将士,我只能这么做。
如此做法挺持重啊,为何又要说王恢的选择缺乏政治智慧呢?
他太缺乏政治高度了,首击匈奴,如果不能一击制胜,那更是需要以死战来捍卫战的决心,这是汉武帝政治集权的需要。王恢以为保全三万将士是替汉武帝着想,但他想不到,这种局面下,汉武帝正需要拿三万将士的性命来换一个政治博弈的主动权。
很显然,王恢的回答很难让汉武帝满意,随后,王恢被交付廷尉,按军法,当以临阵避敌不前之罪处斩。
这时候,王恢为了活命,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选择。
他以千金为酬,请丞相田蚡代为疏通。田蚡的政治觉悟很高,他知道其中的要害,因而收了钱之后并没有直接帮忙,而是绕了一个弯子,请他的姐姐王太后去向汉武帝说情。
此时的汉武帝,正面临着主和派的压力,如果他接受了王太后的说项,那就意味着他主战意志的崩塌。
所以,王恢必须杀,名义上是以此谢罪天下,实际上是宣誓必战的决心。
可怜那王恢,这时候才彻底明白过来,但为时已晚,最终只好拔剑自刎。
其实,王恢如果多一些政治智慧的话,下狱之后,他不应该去疏通,而应该高举汉武帝必战的旗帜,为汉武帝解压,那样的话,说不定他还能有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战争很残酷。
政治比战争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