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下诏征调全国精锐大军北上,此行只为收复被辽国人占据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辽国人带给中原百姓的恐惧这时候依然是挥之不去,就连少不经事的小孩都在长辈的言传之中视辽国人为洪水猛兽,至于军队方面,几年前周军围攻太原时他们的军中猛将史彦超就是被辽国人给击败并以身殉国的。现在柴荣要举国征伐辽国,这个魄力可是连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从珂和石重贵都不可比的,这一战他能胜利吗?这是周朝举国上下的军民们心中的疑问,可柴荣这些年带着他们是无往而不胜,况且在至高无上的皇命面前他们只能听令行事。
周军从沧州北上,战事的进展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辽国的边防就像是用纸糊的被周军轻易突破。辽国这时候的皇帝是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述律,这人杀人成性,而且嗜酒如命,堪称辽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一代昏君暴君,有这样的皇帝躺在龙椅上其边备荒废也就不足为奇了。周军一路上是隐蔽行军,当大军越过边境到达辽国宁州城下时,宁州刺史王洪大惊失色,他之前一点情报也没有,面对城下由周朝皇帝柴荣亲自率领的精锐兵团,重压之下的他选择了开城出降,周军首战不战而捷。
接下来,周军毫不停歇继续北进。赵匡胤统领水军,韩通统领步军,水陆并进奔赴西面的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赵匡胤率领水军经今天的独流减河进入大清河,韩通率领步军沿河西进,周军的下一个目标是益津关(今河北霸州境内),这里就是辽国人几十年来无数次侵略中原时的入口。几十年了,这一回终于轮到中原王朝的军队、轮到汉人的军队向他们进攻了。一路上周军战旗蔽日枪戈林立,水面上更是战舰漫天樯桅入云,那场面令人无不心神激荡。
柴荣是跟着赵匡胤的水军一起坐船行军的,全军本以为在益津关前会和辽军有一场恶战,谁知道益津关的辽国守军竟然望风而逃,这些人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当柴荣的御驾到达关前时,益津关守将再也没有了任何抵抗的意志,他直接出关投降。
下一站,瓦桥关。
这时候周军的后续部队还没跟上,柴荣的身边就只有赵匡胤所带领的一部人马,赵匡胤的意思是等大军集结到位后再行战事,可柴荣命令他带着人马前去瓦桥关挑战。没办法,赵匡胤只得听命,可事实证明赵匡胤完全是多虑了,知道周朝大军来袭且是皇帝亲征,瓦桥关守将姚内斌的反应是简单而且又粗暴的,赵匡胤甚至来不及扯开嗓子吆喝一声就看见这人开门出来投降了。
紧接着,第二天辽国莫州刺史以及淤口关守将相继遣使向柴荣请降。就此,拱卫幽燕之地的三座关口全部被周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周军之兵威加上柴荣之天威如此可见一斑。这还没完,一天之后,韩通的步军终于是赶上来了,而且从长江前线火速赶来的周朝第一猛将、先帝爷郭威的外甥李重进率领常年征战的周朝南方军团也赶到了战场。周军就此是如虎添翼,举国之兵几乎都汇聚在了燕赵大地,兵锋直指幽州。
在如此军威和声势面前,辽国瀛州刺史高彦辉主动举城投降。至此,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周军连赶路带打仗共计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之地,得人口将近两万户,兵锋所至无不所向披靡。
辽国人在周军的声威和军威面前不敢前来主动挑战,他们集结在幽州准备据城而守并等待增援。这天晚上,柴荣心情大好,他摆酒设宴慰劳三军将士,他鼓励他们进兵收复幽燕一举击败辽国人,继而实现汉统中兴再造当年盛唐国威。在他眼里,辽国人以及幽州城似乎弹指可破,可他手底下的这些将军们意见却不统一,像赵匡胤这种少壮派肯定是跟柴荣持同样的态度和观点,可那些年龄更长的将军和随行的大臣却对辽国人心存忌惮,他们是亲眼见识过甚至亲身体会过辽国人的凶猛和残忍的,他们并不认为周军这一战可以轻易获胜,其中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时候应该撤军,应该见好就收,毕竟他们能够从辽国人嘴里抢下这么多土地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值此两军乃至是两国行将决战之际,面对这样的畏敌言论柴荣是当场大怒,他严厉斥责了这些人。
不幸的是,就在这天晚上柴荣的身体突然就莫名其妙地垮了,他就此卧床不起,原定的进军计划也被迫暂停。即使如此,柴荣仍然没有撤军的打算,他觉得自己休息几天就会没事。两天后,定州节度使孙行友攻下易州并俘虏了辽国易州刺史李在钦,柴荣对于这个一心为异族人卖命的人没有丝毫的怜悯,他下令将此人斩杀在了军营之中。
柴荣在强撑病体,可他的身体却背叛了他,他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的恶化。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罢兵回师,幽州虽然近在眼前,但对他来说却是天涯之遥。一个月后,柴荣病逝于开封,享年仅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