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茗洗尘昏 | 宋代士人身心得以安放的归宿-茶饮生活

2020-08-03 02:13:36 作者: 浓茗洗尘昏

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文细数了茶的好处,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干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诚然,在这炎炎夏日,一碗温茶清热生津,胜过任何冷饮。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不同于酒的浓烈,也不甘于水的平淡,始终保持着清香溢人和甘甜本色。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兴于初唐,盛在宋明。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两宋作为我国历史上文化最兴盛的时代,茶文化也达到鼎盛,更是把茶融入社交会友、诗词文学、经济往来等社会活动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宋人讲究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如此,茶水才清冽甘甜,让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在清雅寂静的环境里得其真味。据说苏东坡曾受王安石委托带一罐中峡水,苏东坡一路赏景到下峡才猛然想起,要船夫逆回已难行,只好从下峡取罐水。王安石煮水泡茶,品了一口,直言不讳地说是下峡水。苏东坡拱手讨教,王安石说:“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味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苏东坡深为敬佩,将实情坦然相告。这份坦然澹泊、和诚处世的茶水情义为人称颂。

尚茶的宋代文人雅士,不论官阶大小,都嗜好品饮,且好参与采茶、制茶。黄庭坚的《品令·茶词》写道:“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其中就对茶的制作和品茶所带来的愉悦享受进行了传神的描摹。

宋 刘松年(传)《茗园赌市图》局部

由于全国浓厚的喜茶之风,斗茶之风兴起,将茶文化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传闻,司马光约人同聚斗茶取乐,邀大家看茶样、闻茶香、尝茶味。按照当时风尚,白茶品质最佳,司马光、苏东坡所携都是白茶,但苏东坡泡茶的水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从而占了上风。司马光心中不服,想出个难题,便笑问东坡:“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之拍手叫绝。谁知苏东坡稍加思索,笑着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叫人无不信服。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利人思,墨兴茶风。斗茶不失情,文墨增友谊,传为茶风美谈。

在宋代,举办宫廷茶宴,以茶恩赐官吏,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国风。尤其是宋徽宗对茶颇有研 究,曾撰《大观茶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盛赞:“茶以建茶为上,器具建盏最佳! ”受宠若惊的臣子不忘恩赐,王禹偁叩谢 :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闽北建州的“龙凤饼团”专为皇宫享用,为君臣酷爱。

宋徽宗《文会图》表现和大臣分茶场面

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因朝廷看重茶,民间茶乡每年盛行一次“茶王”的“踩街”之风。茶叶收获季节,茶农们拿出自家上品,参加“茶王”竞赛,作为贡茶之选。斗茶场上,以统一白瓷杯,同一壶沸水,推选德高望重的老茶农进行评定。各人茗茶入壶,滚水高冲,杯上春风拂面,静观茶色,细闻香味,经过三泡茶品尝后,茶王胜出,茶农扮相“茶王”,手捧茶中之王,坐上八人彩轿“踩街”,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绕镇一周,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场景甚为壮观。

然“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斗茶之风兴盛也促使人们对茶盏的要求提高。《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在斗茶活动中,为了衬托白色的茶汤,选择黑色茶盏最为要用。宋瓷茶盏的设计风格,追求典雅、内敛、质朴、清淡、含蓄的设计风格。所以,宋瓷茶盏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日用品的典范,器型高雅含蓄、内敛大方,既方便使用又极具审美价值,将实用、美观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深受宋人喜爱。

宋代茶风奇趣多。以茶为友,尤喜“分茶”游戏,而茶令的首创者当推李清照。在“酒阑更 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李清照独创了一种我国特有的茶令。 李清照与第一任丈夫 赵 明诚,志趣相投,二人常在饭后之余,坐“归来堂”上品茶,互猜典故,翻书证实,以角胜负,胜者饮茶庆贺。 有一次激情忘神,李清照不觉让茶水泼湿了衣裳。 后来纳兰容若在《浣溪沙》词中曰:“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

茶文学也属宋代最为可观,宋人写的茶诗比唐代还要多,据资料统计有千首以上。文人墨客品茶做诗,茶以雅志。宋朝宰相蔡襄的《北苑十咏·造茶》诗:“糜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出焙色香全,争夸火候是”。林逋:“石碾清飞瑟瑟情,乳香烹出建溪春。”朱熹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无一不体现文人骚客对茶道的精通与喜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