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茗洗尘昏 | 宋代士人身心得以安放的归宿-茶饮生活

2020-08-03 02:13:36 作者: 浓茗洗尘昏

苏轼《一夜帖》

苏轼的诗文“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筑室安迟暮,洒扫乐清净”,更是营造了幽静、高远、澄澈的意境,袅绕的“香烟”,飘香的“几砚”,静寂的“僧舍”,雅静之感都融汇在一杯香茗中。苏轼还喜欢随兴而至,就地烹饮,湖边、溪头、桥上常常成为其品茗雅聚的场所:“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且学公家作茗饮,搏炉石铫行相随”,“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无论泉边,溪头,还是桥上、林间,都为士人展开了清静幽远的自然境域。

河北省宣化下八里辽墓群6号墓《进茶图》

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

张世古墓壁画《将进茶图》

文人雅士也通过品茶体悟人生哲理,“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东坡品焦坑茶,口里先苦后甜,细细品味之后,诗人联想到充满苦涩与艰辛的人生道路,又隐约看到一抹明净平和的夕阳光景,感悟苦涩人生也略带丝丝回甘的意蕴。名不见经传的焦坑茶自此名声大噪。

如果说唐代“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氏见闻录》)还局限在权贵之中的话,那么宋代的饮茶之风则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普及。从宫廷禁闱的贵族欢宴,到文人相聚的青楼歌馆;以至婚丧嫁娶的各类场合,都少不了茶的影子。茶从一种饮料上升为社会礼仪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实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歌咏茶,在宴会间创作茶词,成为一种时尚。

宋人平民日常

与唐代诗歌不同,宋代诗歌以文为诗,体现出平淡、叙事等以俗为雅的风格。宋代文士重视心性、个体与世间,认为一切超越的东西都蕴藏于世间万事万物当中,文与道的张力消失了,雅与俗的张力消失了,一切都归于日常的一饮一啄之事。如陆游的《听雪为客置茶果》:

病齿已两旬,日夜事医药。

对食不能举,况复议杯酌。

平生外形骸,常恐堕贪著。

时时邻曲来,尚不废笑谑。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不钉栗与梨,犹能烹鸭脚。

作者平淡地叙述了自己日常饮茶生活的情景。将茶与“栗"“梨”“鸭脚”并列,尽显世俗生活之状。往来者也并非鸿儒,而是普通的邻居。唐诗中的茶多是一种高雅玄远的代表。只有在宋代文士那里,茶具有了自己的意义,才代表了世俗生活的内涵。宋代茶诗对茶事的细腻描写,表达着宋代文士对茶本身的喜爱,是世俗生活的描写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宋代文人不仅进行茶业生产,亲自为茶著书立说,而且终其两宋都热衷茶饮,精研茶艺,讴歌茶文化。他们或以写诗作词,或以书法绘画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茶文化的热爱。期间文人墨客创作出了不可胜数的诗词,此外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茶事书法、绘画作品。茶文化是宋代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茶炉、品茶器具、茶盏以及茶桌都有着生动的文化描述,颇有艺术感。比较出名的书法绘画作品有蔡襄《精茶帖》、苏轼《啜茶茗》、黄庭坚《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等等。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时期,这种变革,不仅体现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也表现在社会文化中。而茶作为中国物质文化中悠久历史的代表产品,也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寄托。宋代士人重视心性、重视个体、重视世间的精神浇灌出了宋代的茶文化,并在茶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宋代茶文化以俗为雅,以平常为道,茶饮生活成了宋代士人身心得以安放的归宿。如此繁荣丰富的茶文化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