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大文豪:才高遭嫉察民生 矢志革新立潮头

2020-08-03 15:37:52 作者: 中唐大文豪:

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振聋发聩,响彻千古。人生在世,信仰可贵。这是我心中追求的美好,哪怕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这句话,屈原做到了,言行一致。

时光过去千余年,中唐有一个叫刘禹锡的大文豪,也做到了"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蔑视权贵,勤政爱民,著作等身,流芳百世。

刘禹锡的一生,可用这四句话概括。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代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进士及第,本为朝官,却屡遭贬谪,前后长达二十三年,命运坎坷。

本来刘禹锡完全可以在一线城市生活,是社会上层人物,因为想改变社会现状,锐意革新,得罪了权贵,一再遭贬,下放到二三线城市工作。

按理说,被贬一次,应该吸取教训,回到京城,多到权贵府上走动,写点诗文讨好,这样不但能留在一线城市,还有升迁空间。

刘禹锡这个楞头青,倔得很呢,始终没有向权贵低头。我勤政爱民,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效力,我错在哪儿?你们这些权贵说呀!你们为什么打压我!

好,你们打压我,可我是打不死的小强!

忧国忧民是我的强项,吟诗作文是我的爱好。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刘禹锡被王叔文看中,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是工作狂,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可惜好景不长,许多惠民措施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很快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刺史,后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此后,刘禹锡在朗州工作了近十年,写下了大量寓言诗,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主要是同情百姓疾苦、讽刺权贵。其间他多次深入民间采风,写下不少清新活泼的民歌。

唐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刘禹锡见不少权贵醉生梦死,和十年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愤慨不已,遂写《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呀,可捅了马蜂窝啦!

诗的字面意思通俗易懂: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看什么花呀,花非花!

这千树桃花,指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他们为了功名富贵,奔走权门,吹牛拍马,令人作呕。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相当有力,十分辛辣,他的政敌看了,芒刺在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粉丝们便立即受到以武元衡为首的权贵打击!

本来刘禹锡被贬播州,在裴度、柳宗元等人的帮助下,改贬连州。

在连州,刘禹锡一呆五年。

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刘禹锡一直在地方工作,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都有他活动的证明。

唐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终于被调回京师洛阳,此时他已54岁。

唐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重游玄都观,感慨万千。想到奸相武元衡已死14年,而14年前,正是武元衡的打击,他才再度被贬。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刘禹锡一挥而就,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尽净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以"玄都观"喻朝廷,以"桃花"喻得意小人,以"种桃道士"喻顽固官僚,以"菜花"自喻,表现了对小人得志的轻蔑和对守旧不化的官僚们的嘲讽,句中诗人那种从不屈服的意志力和充满自信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此诗,刘禹锡又接连被贬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刘禹锡终于回到东都洛阳,担任太子宾客。

晚年的刘禹锡,常和白居易、裴度等人诗词唱和,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唱和杰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诗中,刘禹锡豪情不减当年,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一切都会过去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今天听歌,我增添了勇气!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刘禹锡病故,终年70岁。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郑州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如今中国有不少刘禹锡的景点,证明了后人对他的推崇认可。而当年打压刘禹锡的权贵们,早已被后人唾弃。刘禹锡泉下有知,亦当笑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