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制度始于春秋,盛于唐朝,隐患巨大,为何不被禁止?

2020-08-03 20:03:27 作者: 卖官制度始于

乌纱帽

卖官鬻(yù)爵的现象基本贯穿了各个朝代。富人可以通过粮食、钱财向朝廷求得一官半职,不管是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还是后来的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卖官制度无疑是个“开小灶”的行为。对于这样一种搞特殊的行为,为何各个朝代均有出现?并发展成一种“事业”,下面笔者来带大家简单分析。一、卖官制度的起源

在夏商周时期,当时的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荐举制为辅。选官制度较为单一,也没有史书材料记载过当时有卖官的行为。而到了春秋时期,选官制度变成了军功授爵制,也就是说由诸侯国的国王任免。在《左传》中有一处关于卖官制度的记载:“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

由此可以得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卖官这一现象。但这一现象较少,选官制度仍以军功授爵为主,根据个人对诸侯国所作出的贡献大小,给予官职。

古城二、各个时期的卖官现象

上面说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卖官制度,但那时候主要发生在灾荒之年,财政危机时期。在当时,农业是根本,如果遇到灾荒之年,农业得不到保障,百姓生活困苦。以官位来换取粮食,对于国家来讲,缓解了一定的财政危机。对农民来讲,只要勤奋务农,就可以用多余粮食来换取官位,鼓舞了农民,也发展了农业。这样的情况在战国、秦、汉朝前期均有出息。

西汉中期,卖官现象开始发生了改变。当时汉武帝广泛征伐,大兴土木,财政开支巨大。《史记》中记载:“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

从中记载了汉武帝售卖十一级武功爵的价格,要知道,这个爵位原本是为了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而设立。如今却以高价来售卖,以至于汉武帝以卖官来敛财这种方式来缓解财政危机。

科举考场

魏、晋、隋时期的卖官,再一次变了味。当时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和后来的科举制,这两种方式将原本较为简单的选官方式复杂化,也规范了入仕条件。入仕难度加大了,想做官的人学习又不好,只能通过买官这一途径。晋武帝时期,大臣刘毅对其这么评价:恒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

这说明在当时,卖官制度较为常见,并且是卖官所得的钱财,入了帝王私门。

到了唐朝,唐高宗时期,这一制度被做地风生水起。当时的皇亲国戚将卖官做成了一桩生意,买官的人数量巨大,导致权贵府邸门庭若市,像极了如今的自由买卖市场。“而义府贪冒无厌,与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引腹心,广树朋党,倾动朝野。”

形容的就是当时宰相李义府一家,凭借皇亲国戚身份卖官的行为。当然,这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卖官行为,笔者就不一一介绍了。三、卖官制度的影响

在卖官制度下,笔者认为社会风气将会受到最广泛的影响。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正规选官方式,而卖官制度却一直搞着特殊。正规选官途径犹如过独木桥,而买官只要钱财到了位即可,不利于当时读书的风气。

农耕壁画

比如在唐代,社会上严格区分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将商业放在末端也表明当时商业不被重视,商人直接被排除在官场之外。但卖官制度,让商人有机会进入了官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阶层构造。让不少原本农民出身的人,放弃读书科举之路,朝商业过度发展,很容易畸形发展。

其次是对民生的影响,压榨百姓。买官者为商人,商人自然要赚钱,一个官位虽然价格昂贵,但商人可不会去做亏本买卖。官位到手后,自然会对其管辖地区的百姓再次剥削,以达到敛财的目的。电影《让子弹飞》笔者猜测就是以这个为背景所展开的。

再次是影响社会稳定,买官者过度剥削、压榨百姓,百姓不堪其忧,久而久之,逼反底层,引起动乱,从而对社会稳定隐患巨大。

唐朝官员

除了这些弊端,笔者认为买官制度也有一定好处。首先是缓解财政压力,前面有提到,一些国家在灾荒之年,采取卖官的方式,来稳定危机。在春秋战国、秦汉时,这一制度也一定程度激励了农业发展。不过也它的弊端比起来,这些只是九牛一毛。四、卖官制度为何不被禁止?

卖官可分为制度性卖官与非制度性卖官。前者主要以朝廷和皇帝的名义来卖官。他们通常会因为灾荒、财政或者个人等原因来相应卖官,而后者则并不被认可,通常是有权力的大臣私下卖官。卖官制度并不是不被禁止,其实各个朝代都有对私自卖官的惩罚,毕竟朝廷不会不知道卖官制度下所隐藏的忧患。

作者:我方团队张风平

参考文献:《唐六典》

《太平广记》

《唐代卖官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