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在曹操眼里不值一提的曹丕,其实远胜孙权

2020-08-03 20:00:17 作者: 生子当如孙仲

奸雄曹操在识人方面一向独具慧眼,曾对孙权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在对孙氏子孙不吝赞美之词的同时,又好像对自己的儿子们甚为不满。要知道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是等闲之辈,除去聪慧但早夭的幼子曹冲,曹彰孔武有力,曹植文采斐然,曹丕更是隐忍果敢,颇有计谋。那么,作为魏国和吴国的第二代接班人,曹丕真的不如孙权吗?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内政

年轻时,这两人在治政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代明主,孙权以不到弱冠的年龄,扛起了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曹丕在父亲病故后,于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让广大北方地区日趋繁荣。前者在东吴四英杰、江东二张等名臣的帮助下,逐渐稳定东南;后者更是不遑多让,提拔了吴质、司马懿等谋臣良将,并使用陈群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一时间魏国朝堂一片欣欣向荣。

但在后期,孙权越来越糊涂,听信谗言,宠信奸佞,不断构陷陆逊等吴国柱石,给后期的东吴造成了大量的隐患。至于曹丕,则很"幸运",君王到了晚年一定会犯糊涂的问题在他身上并没有出现,因为魏文帝曹丕三十九岁就英年早逝了,没有晚年。

军事

这方面两人堪称半斤八两,但曹丕略胜一筹。魏文帝在当政后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急于出兵讨伐东吴,终在濡须被击败,此战不仅使魏国从此再也不敢正视东南,也使得曹魏精锐丧尽,张辽等大将亡命沙场。但另一方面,曹丕也知人善任,数次派遣曹真等宗族武将远征西域,打通了中原去往西域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魏国的领土。

孙权就更不用说了,在周公瑾死后,"雄才大略"的仲谋经常提兵十万北伐,没想到一座合肥城就把他挡在了徐州的南门之外,他自己损兵折将不说,还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的笑柄,从此之后,"孙十万"之名逐渐在三国爱好者之间流传开来。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曹魏方面派什么人,总能大败吴军,据不完全统计有张辽、满宠、文聘等等,以至于魏国朝堂流言蜚语四起:想立军功,往东南去!

权谋

如果孙坚没有意外中箭,如果孙策没有意外遇刺,那么孙权继承江东基业的概率几乎为零。然而有时历史就是由诸多"意外"组成,在孙策亡故后,十九岁的孙权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坐上了东吴领袖的位置,可以说他没有经历过任何兄弟间的勾心斗角,没有经历过父亲的猜忌,一切来的都是这么理所当然,这也为他日后处理接班人问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相比之下,曹丕没有早亡的父亲,却有一群才智不在自己之下的兄弟,其中曹植文采出众,曹彰当世将才,曹冲更是少年早慧,曹丕虽然也堪称文武双全,但这一文一武一神童各有所长,长期以来光芒四射。父亲曹操更是出了名的疑神疑鬼,心狠手辣。曹丕可以说是顶着父亲的猜忌和威压,站在兄弟们的鲜血上登上了皇位。年少时丰富的权谋斗争的经历,也为他日后压制司马懿等权臣积累了一定经验。

接班人

无论帝王有多么英明,也总有故去的那一天,所以在生前选择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就成为了他们的必要工作。在这方面,曹丕在这方面可以说继承了父亲曹操的慧眼,他挑选的魏明帝曹叡不仅为人宽厚,而且英明果断。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多次成功防御了西蜀和东吴的进攻,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而且传闻中,他能诗能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可以说,曹叡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可称得上颇有建树,是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而孙权由于上位太过简单等各种原因,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犯了一个又一个错误。首先,太子孙登早亡之后,他改立了文武双全的孙和为太子,如果孙和继承了吴国皇位,说不定可以成为东吴的曹叡。但孙权又偏爱鲁王孙霸,竟让他和太子拥有同样的待遇,这就相当于在朝中平白无故中生出了两种水火不容的势力,虽然最终孙权平息了这场宫廷斗争,但结果是两败俱伤,孙和被诬陷废黜,孙霸则被赐死。

真正笑到最后的是孙权的小儿子孙亮,原因无他,孙权在晚年也犯了袁绍、刘表曾经犯过的老毛病——过分宠爱小儿子,不立长,不立贤,偏立幼。孙亮在上位一年后便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看来此人也是无能之辈。我们在看《三国演义》之时,对孙权之后的东吴皇帝们(除了亡国的孙皓)大多没什么印象,偶尔在字里行间闪过孙亮、孙休等人之时,我们都会疑惑地发问:这是谁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