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奇葩的名字

2020-08-03 22:16:15 作者: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人的名字几乎都会带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看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名字就大致可以判断是何时代人。

比如:跃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军、爱国、建国、小红、水娟、杏花,那就肯定不是本世纪生人,多半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出生。

再比如:子涵、诗涵、家豪、家俊、子怡、欣怡之类,不用说,一定是21世纪00后生人。

这样起名的缺点是重名率很高,比如班主任一叫“子怡”,恐怕得有七八个小女孩站起来,直接七八脸懵逼。

其实按照小编的想法,起名应当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不要起生僻字。很多没有文化的家长才干这事。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是,多数人并不认识你家小孩的名字,只好读错别字,这样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二、不要随大流,避免重名。

三、没生孩子的准家长们多读点书,不要老在“子”啊“怡”啊“家”啊这些字上打转转了。

四、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地方,不妨起“刚”“强”“祥”之类,喊得响!比如:“阿刚,建强,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要换成“子怡”“诗涵”,恐怕喊半天也没人理。

中国汉字虽有上万个,但使用它的却有十多亿人,要想不重名也难。何况,00后出生的是一定不会触碰诸如“建军”“建国”一类字的,而且选择范围还很有局限性,这就更加大了重名的可能性。

其实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又何尝没有。读完一本《左传》,一个头至少变成两个大,光其中的名字就够让你喝一壶还不够。比如,子家、杵臼、归生、子皙,这些名或字的归属权要追究起来恐怕得打上一两年官司,因为好多人都叫这样的名或字。如果再加上氏、姓、排行等不同叫法,你都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了。

下面考大家几个名字:

随会,随季,范季,范会,范子,武季,随武子,范武子,士季。

数一下告诉我是几个人?9个人吗?

恭喜——答错。其实只有一个人,通常叫他“士会”。一个人为什么能叫这么多名呢?仔细梳理一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士会曾先后被封在随和范,故随、范就成了他的氏,先秦男称氏女称姓。“武子”中的“武”是他的谥号,“子”为古人对人的尊称,跟老子孔子是一样的。“季”乃是士会在家中的排行,所谓伯仲叔季,这样看来士会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的。

可是左丘明先生不管,他称呼士会时,上半句可能叫随会,下半句大概会叫范武子,再下句多半叫随季了。所以读《左传》最大的难处是在人名上,把人名搞清楚确实是要花很多精力的。

其实春秋时人对起名还是有大致规定的,比方鲁国有个叫申繻(xū)的大夫就说过,起名有“五起六不起”原则。五起,即信、义、象、假、类。六不起,则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但单看“六不起”原则,当时就有很多人违反了。比如不以国名,偏偏有人起名为“宋”,这叫宋国情何以堪?不以官为名,可宋武公偏偏叫“司空”,搞得以后宋国“司空”一职不得不改叫“司城”,因为要避宋武公的讳。不以山川呢,鲁国自己就有两个国君分别以本国境内的具山、敖山为名,后来不得不把两座山的名字给改了。

小编粗略整理了一下《春秋》中出现的一些奇葩名字,给作个排行榜吧!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有些名字违反了哪些原则。

NO.8:小白。我不知道齐桓公为何要起这个名,现在“小白”一词等同于“菜鸟”,某方面是白痴之意。估计大概是齐桓公这人肤白貌美吧!

NO.7:重耳。齐桓晋文一向并称,连他们的名字都有点像。我们已经知道晋文公是个残疾人,他的残疾之处有:耳朵中套着个小耳朵,故曰重耳;肋骨连在一起像块搓衣板,所以有人想在他洗澡时偷看他;另外据说眼睛也是重瞳的。

NO.6:息姑、射姑。如果你以为是两个姑娘那就大错特错了。息姑是鲁国春秋首任国君鲁隐公之名;射姑是晋文公重耳的表弟,晋大夫狐偃之子,这个“射”还不读射,要读成“夜”。

NO.5:寤生。这是春秋首任霸主郑庄公的名。据《左传》记载,他出生时“寤生”,故名。“寤生”有两解,一是指逆生,也就是脚先出生;二是指睡梦中出生。不管是哪种,反正对他的母亲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母亲从小就不喜欢他。如果要翻译成现代语言,“难产”二字可以代替,但今天的人会不会起名叫“难产”呢?

NO.4:黑肩、黑肱。这俩名完全可以顾名思义,一个肩是黑的,一个肱是黑的。前者为周公之名,后者为楚公子之名。奇怪的是黑肱明明肱是黑的,偏偏以“子皙”为字,而“皙”为白的意思。

NO.3:黑臀。这是晋成公的名字,他是晋文公的儿子,或许遗传了父亲的残疾,屁股是黑的。还有个说法是他出生之时梦有天神在其屁股上用墨写了几个字,意思是此子以后要成为国君的。

NO.2:貜且。这是春秋小国邾国的一个国君邾定公之名。貜音jué,乃大马猴之意。估计这位邾定公长得有点对不起邾国人民。

NO.1:史狗、堵狗。大家别笑,真有人叫“狗”。史狗见于《襄公29年》,是卫国史官,为人贤德,又称“史文子”。当时吴国贤臣季札访问卫国,对这位史狗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堵狗见于《襄公15年》:“十二月,郑人夺堵狗之妻,而归诸范氏。”堵狗是郑国堵女父之族,因堵女父参与叛乱被处死,郑国人担心堵狗借助晋国范氏作乱(堵狗娶妻于范氏),故抢了狗的妻子还给了晋国范氏。

之所以这二人起名为“狗”,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二人出生时产房内刚好都进来了一条狗,故命名之。这个道理,跟孔子夫人生子时国君刚好送来鲤鱼,故名其子为“孔鲤”,字其子为“伯鱼”是一样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