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起考古专业?

2020-08-05 07:46:52 作者: 为什么那么多

也是在这幅画的题跋里,杜堇解释了明代好古之风的成因。

明 杜堇 《玩古图》题跋

古董是今人与古代贤者思想交汇的媒介,把玩古青铜器可以了解先王的德行,鉴赏字画可以体会文人贤士的精神,进而与古人交流,向古人学习。

也就是说,在明代,因为考古之风盛行,考古专业也是非常吃香的。清代

清代早期,出土文物日渐增多,文人士大夫们以补插花卉为雅事,博古风气渐开。

与明代博古画有所不同的是,清代宫廷画家以传世的明代《博古画》为蓝本,创作了表现宫廷鉴赏古物的博古题材绘画作品。

清代宫廷谁私藏的宝贝最多?

当然是谁活得越久拥有的就越多!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就曾命宫廷画家画过几幅他在鉴宝的博古图。

清 郎世宁 《弘历观画图》

一直以来,大家的关注重点可能都在乾隆cos各种角色上,当你知道有博古画这一说,是不是惊觉:“原来我一直都搞错了重点,桌上的瓶瓶罐罐才是隐藏的大boss!”

清 《弘历鉴古图》

这哪里是在鉴古,分明就是炫富!倘若你在清代,读个考古专业说不定还可以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替乾隆鉴鉴宝,毕竟,单靠他自己很容易看走眼。民国

晚清时,随着金石学的发展、考据学的兴起,出现另一类博古图——“花博古”。

蒲华,《钟鼎插花》,1908年

对比前几个阶段的博古画,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差别:画中的鼎和花明显是两种不同的笔记,不像是一人所为。

花博古承继结合了宋代“博古图”与“岁朝清供图”的传统(岁朝清供:指过年时家里清心雅致的摆设),在金石鼎彝等古器物拓本上,描绘寓意吉祥的花卉蔬果,传达古意盎然的趣味。

这类博古图大体流行于19世纪末, 且作品大都需要三人——收藏家、传拓(一种用纸和墨将古器物上的图案文字拷贝下来的技艺)者、画家——共同合作完成。

徐悲鸿,《博古花卉》,1932年

金石器的收藏家聘请拓工传拓出器形,再由画家补绘花卉,最终作品用于馈赠或自赏,对于喜好金石知识却看不到实物的玩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便利!

博古图中的钟鼎、青铜礼器,是一种很具有文化气息的文物,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往往都能反应出一个时代的繁华与文化。

这种纸本传拓的古器物图形,原继承着古器物的图谱与图解功能,后成为承载着历史、保存和研究文化遗物的重要载体,不应当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被忽略的一部分。

综上,宝哥哥得出的结论是,不论从对后世的贡献还是个人的发展来看,考古专业都是很吃香的;倘若你觉得考古专业没有“钱”途,那只能证明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更多内容,请关注“baokuchina”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载请私信“baoku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