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时机如果选择得当,虽然会给刘备带来麻烦,但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呀。因为未知因素太多,最大的可能是两败俱伤,更可能是刘备得利,曹丕受损。这就不如把汉献帝养起来,对曹丕更有利。
汉献帝的作用
汉献帝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诸侯纷争之时,曹操所做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二是中华正朔的传承。
在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后,汉末的诸侯,就剩下了曹、孙、刘和北方的公孙氏四股力量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不存在实际意义了,剩下的就是谁强谁得天下了。所以,这时候最主要是正统之争了,汉献帝的作用就是“禅让”,用以收服民心了。
曹丕篡汉称帝
东汉末年的诸侯已经不多了,顺理成章的曹丕可以篡汉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魏王位,并于当年年底,逼迫汉献帝学“尧舜禅让”的故事,篡汉建魏,改元黄龙元年。
第二年,即黄龙二年,公元221年,刘备“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给汉献帝办理了丧事,并追谥“孝愍皇帝”,并于当年称帝。
在汉献帝去世后,历史上并未采用“孝愍皇帝”的谥号,而是采用魏国追谥的“孝献皇帝”的谥号。《三国志》中,魏国皇帝均为本纪,而蜀汉和东吴皇帝均为传记。这已经说明“正朔”了,后世是认魏国为正统的。
送汉献帝去益州的时机
在曹丕逼汉献帝禅位之后,刘备称帝前,肯定是不适合将汉献帝送去益州的。
如果此时曹丕将汉献帝送去了益州,刘备很容易处理这件事。刘备可以名正言顺的匡扶汉室了,继续遵汉献帝为皇帝,而自己以汉中王的身份辅国,宣布曹丕乃是悖逆之臣,禅让无效。
刘备因为汉室宗亲的原因,相比曹丕,有更多选择。刘备既可以让献帝提前病逝,自己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也可以让献帝无子,迫使献帝立刘禅为太子,顺理成章的让刘禅继皇位。
这种情况下,曹丕就会丧失正统地位了,对曹丕严重不利。
因此,如果真要送汉献帝去益州,只能在刘备称帝后,造成益州有二帝的情况出现,刘备就的确有麻烦了。
刘备称帝后曹丕送汉献帝到益州
这时候,刘备真的有麻烦了,怎么办?益州总不能同时有两位汉室皇帝吧。但是,不管刘备怎么对待汉献帝,对曹丕的正统地位和声望都是不利的,而主动权却到了刘备手里。
刘备迎献帝入川,但是不让帝位,还是把献帝作为山阳公养着。这是下下策,不恢复献帝的地位,等于认可了献帝的禅让,曹丕的正统,还要帮曹丕奉养献帝,更显得刘备有不臣之心。这种情况下,曹丕的目的达到了,即损了刘备的名声,还让自己更加的名正言顺。但是,刘备有这么蠢么?刘备当然不会这么蠢。
刘备还可以选择途中刺杀了汉献帝。这也是下策,但是,这时候就是刘备、曹丕互相指责对方,互相泼对方一身脏水,两败俱伤的结果。这种结果其实对刘备更有利,至少让天下百姓开始怀疑曹丕得位的正统了,刘备的帝位却显得更正统了。
刘备同样可以迎献帝入川,同样不让帝位,但是刘备是汉室宗亲呀,尊献帝为太上皇是有礼法可循的。这是中策,虽然显得刘备无耻了点,但是却让刘备更名正言顺的得到了汉室正统。这时候,刘备还可以宣布曹丕是簒逆了。这曹丕不是傻么,白白丢了正统,还得了一个恶名。
刘备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张旗鼓的迎献帝入川,向天下宣布献帝还在世。献帝到达成都后,刘备很大方的宣布退位,自己重回汉中王的位置,并且扶持献帝重回帝位。刘备此时的声望会像火箭一样,冲破云霄,名震天下呀。这不就等于昭告了天下,曹丕的皇帝位是簒逆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刘备就可以号召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进攻曹魏,恢复汉室了。你说这曹丕会是什么结果,即使魏国不亡,也会被打的很惨吧。
至于刘备的帝位么,献帝在自己手中,自己又是汉室宗亲,只需要让献帝无后就可以了。如果刘备猴急,那就提早让献帝驾崩,顺理成章的继承帝位。如果不急,那就在死前,将自己的一个儿子过继给献帝,并且立为太子,定好托孤大臣就可以了。
此时,刘备具有了超强的号召力,统一天下,还真有可能了。
曹丕虽然簒逆却是一代明君
曹丕把献帝送给刘备,这不是脑袋进水了么。
曹丕作为能够在魏王太子之争中脱颖而出的那位,才华也是很出众的,特别是对于权谋之事。曹丕必然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将汉献帝送给刘备。曹丕好好的奉养着汉献帝,既可以得到正统之位,还可以留下一个好名声,这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这也证明了历史上的曹丕能登上皇位,是能力使然。曹丕是很明智的,自然不会出昏招,将献帝送去益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