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中,战争一直是主基调,无论是处于大一统帝国时期,还是在群雄割据时代,皆是如此。
正是如此频繁的战争,使得我国古代人民在行军打仗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结晶——兵法。
兵法讲求的是以奇致胜,运用不同的战术,达到能够弥补实力不足的缺陷,所以,我国古时候经常会有以少胜多的战争,足见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不过,中国古代有一种战争,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双方老老实实的展开拉锯战,你攻我守,很本分地在正面战场上针锋相对。而且这种战争模式往往都是要消耗巨大的兵力,最后要么是攻击方败退,要么是防守方全军覆没。
这种战争模式就是攻城战,在靠着冷兵器打仗的时代,战场之上皆是血流成河,尤其以攻城方士兵的消耗为主。而且这种战争一般都会历时非常久,长的甚至都能到十几年之久,这对于两方将士而言都是极其痛苦的经历。
但这似乎与中国自古提倡的兵法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兵法讲求出奇制胜,而这种攻城战方式明显的就是横冲直撞。那为何统领士兵的将军,甚至是历史名将,都只能老老实实的一座城池接一座的去攻打,而不选择从其他路走呢?
这并非是因为将军手下的士兵多了,没事要去控制人口,而是因为攻城虽然很艰难,但比绕道走的难度还是低了不少。
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现在高速公路要收费,而且价格还不便宜,但是依然是大家跨城出行的首选方式,原因就在于走高速路能节约大量路途时间。而走国道和省道,很多时候不止要绕很久的路,路况还非常损伤车辆。
攻城作战是同样的道理。古时候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而且大多数地区都没有修建路,唯一好走的就只有在连接城池的官路。这种道路是古代政府修建的,在当时是最便捷、最舒坦的道路。
此外,我国的地形多以山岭为主,尤其是古时候。因此,两个城池之间广袤的地域,往往都是崇山峻岭或者湍流大江,仅有的好路,城池都会修建于此。而一座城池在此处的地理位置,其军事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将唯一的好路堵住,能够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当然,要想绕行,也可以,只是在跨过这些大山大河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损兵折将上万人了。
以近代我国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例,当时的科技已经比古时候要发达一些了,但是仍然伤亡惨重。而在古代,士兵们往往也都是靠脚前行,不说路途劳顿,就这么上万人一起行军,所耗费的大量精力,就已经够他们去打一场攻城战了。
而且人数一多,绕走险路,往往就会导致战线拉得过长,这时候后勤的粮草运输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敌军发现了这些绕路走的部队,只需要举全力攻击后勤部队,将粮草全部销毁,那么,这支军队基本就报销于此了。
那么,如果真的跨过这些千难万险,就一定能够达到擒贼先擒王的目的嘛?
如果你认为可以的话,那就说明你太瞧不起防守方了。当军队绕路,成功绕过该城池,要来个直捣黄龙,但殊不知,其实此时,队伍的后方就已经全部暴露给敌军了。待敌军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你就已经陷入了被前后夹击的状态。
而且,就算敌军守城部队没反应过来,军队跨过重重险阻,以最小的伤亡抵达敌军大本营的时候,往往将要面对的是敌军最强悍的护卫队。双方交战起来,敌军气势高涨,长途跋涉的军队却只能强打精神,谁输谁赢还不好说。万一要是敌军增援赶到,那就是被包了饺子了。
可见,绕道而行看似简单,实际上暗藏的风险却是各路大将都不敢尝试的。
有人可能会拿邓艾绕道强攻成都灭蜀国这件事反驳,但这件事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以个例否定普遍现象并不是可取的。
攻城战除了风险相对较低之外,还有很多好处。
攻城战一旦胜利,那所攻下的城池就全部都属于己方,包括城池的物资、财宝、百姓,甚至军队。这对于动辄数月几年之久的古代战争而言,是非常有利于补充物资的。
而且,正如前文所说,城池一般都建立在军事要地,攻下一座城池,将为自己此后的战略部署做出重大推进作用。此外,攻下城池还能用作信息传送点,效用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