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幕后,却又总揽全局,李治的“懦弱”只是假象吗?

2020-07-28 16:41:43 作者: 身在幕后,却

提起“皇帝”这个词,相信大家除了想到封建时期那一位位名垂千古的封建统治者以外,往往还能想到封建时期那代表着至高无上地位和权力的“皇权”。

如此一来,也必然就会有人觉得封建时期的皇帝作为皇权的代言人,必然都是那种一言九鼎,说啥就是啥的主。

可事实上,封建时期的皇帝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毕竟时时刻刻都会有人在觊觎皇帝的宝座。由此也就衍生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稳固统治地位的方式方法。

李治的“懦弱”

就好比有着“懦夫皇帝”之称的唐高宗李治,《新唐书》就曾明确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说是李治曾为了巩固皇权地位。

而在私底下秘密的和当时专门为他起草诏书的西台侍郎上官仪商量废黜武则天,可一不小心消息泄露了。

按常理来讲,李治作为一国之尊,泄露也就泄露了,担心的应该是武则天才对呀,可事实却俨然另外一番模样。

慌的不是武则天,而是李治,从而直接导致上官仪被武则天下令治罪。

也正是这件事的发生,以及后世民间演义以及小说等故事的渲染,让胆小、懦弱成了唐高宗李治的代名词。

再加上李治上承唐太宗李世民,下接千古女帝武则天,在这两位千古流芳的大人物的影响下,无疑就更是让李治的“懦弱”显得更为突出。

但若是大家仔细研究下李治称帝前后的唐朝政治局势,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历史上真正的李治可一点都不懦弱,甚至还算得上是雄韬武略。

只不过由于其长期都在幕后总揽全局,使得风头都被手底下的人给抢走了,这才给我们现代人形成了一种李治“懦弱”的假象。

否则也就不会开创出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永徽之治”盛世之景了不是吗?

雄韬武略的“李治”

而这一切,还要从永徽四年案发的“高阳公主谋反事件”开始说起,暂且不论这场事件的起因以及过程如何。

反正结果是在长孙无忌的彻查之下,李治借着长孙无忌的手,将房玄龄,杜如晦,柴绍等开国权臣的核心人物的后代几乎查了个遍,更是直接将军权牢牢的抓在了李治自己的手上。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在封建时期不是很正常吗,明朝洪武年间的明太祖朱元璋查的比这个要狠得多了。

但大家别忘了,唐朝时期的门阀观念浓厚,政治权力场上的一系列高等职位几乎都是由门阀贵族所垄断的。

这也就意味着唐高宗李治的这个举措,也就等同于是借着关陇贵族“长孙无忌”的手,把关陇贵族以及可能发展成门阀贵族的官僚势力狠狠打击了一遍,从而取得稳固皇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

还让那些门阀贵族抓不到把柄。

再就是废后事件了,很多人都认为是李治迷恋武则天的美貌,这才想要废后,那么废后过后的最大受益人必然就是武则天,其实并不是,最大的受益人其实还是李治。

大家想啊,被李治废掉的皇后是谁?是王皇后,而王皇后的出身高贵,父、母两个家族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亦属于当时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成员。

而从唐朝初期沿用“科举制度”为选官制度开始,就已经等同于是向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宣战了,有意打破关陇贵族军事集团对于朝廷高级官职的垄断。

但问题是科举只是选官制度,他干涉不到后宫,偏偏唐朝的后宫之主,也就是“皇后”的人选在此之前无一例外,基本都是“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成员。

那么大家说,李治想要真正实现集权的话,这“后宫之主”的位置是不是也需要摆脱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控制?想都不用想,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出身普通却才貌双全的武则天,显然就成了李治幕后操控政局的最佳选择,直接就切断了那些权臣以及贵族门阀对皇帝后宫的操控。

如此一来,在一系列看似随机却实则针对性十足的措施打击之下,虽然使得唐朝朝堂一度空虚。

可这恰好就是李治想要的,因为他也可以借此机会实现高度中央集权,那么最后所需要做的,也就是从民间重新挖掘出一批他所需要的人才,就可以顺其自然的把门阀世家边缘化的政治目的。

就好比唐高宗时期功成名就的刘仁轨、薛仁贵等诸多人才,其背景绝大多数都是寒门出身。

至于最后武则天改国号的事件,大家认为李治就真的没有想到吗?只是他觉得无伤大雅,不会对唐朝国运造成太大影响罢了。

毕竟武家就那几个人,又没有世家背景,能力还都十分有限,武则天的几个儿子虽然都能通过唐朝皇室的资源获得最大力度的培养,但关键在于这些人都姓“李”,体内流的依旧是唐朝皇室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