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帝并驾齐驱,骆宾王的名字中的“王”,不会犯忌讳吗?

2020-08-06 00:03:46 作者: “王”与帝并

在礼制所规定的封建等观念之中,避讳父母的名字更或者是君王的名字,是一种司空见惯之事,仿佛是历朝历代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在《红楼梦》林黛玉未去贾府之前,母亲去世之后常常哀悼,多次在纸张上写下母亲的名字,但是为了避讳以及对母亲的尊重,通常名字会少一撇或者是一捺;更或者是在李世民去世多年之后,杜牧所著写的《阿房宫赋》之中,仍然将‘’民改称为“人”,以此来避讳李世民的名字;再者这朱元璋当政之时,由于“朱”是国姓,但是却又与“猪”同音,故而为了表示对朱元璋以及朱家天下的尊重,取古代的六畜之意之中的“豕”,代指”猪”。

所以在古代必会如此森严,那么骆宾王的其中的“王”字,岂不是与天子并驾齐驱的意思?但从骆宾王一生的政绩来看,虽然后期武则天掌管天下之时,骆宾王曾经口伐笔诛,向天下所有人宣告武则天的磊磊罪行。但武则天却重用人才、宽容大度,并没有计较骆宾王的不敬之罪。由此可知,骆宾王的名字并没有触犯到皇家的忌讳,否则也不可能安然存活到武则天登基之时。

在初唐四杰之中骆宾王的家世,称得上是贵族之家,一门骆家,三代为官,皆为大唐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骆宾王的祖父乃是隋朝的右军长史,父亲也是唐朝的县令,虽然说这这样的官宦世家如无法与王侯将相之家相比,荣华富贵也达不到百年的昌盛。但是相比于升斗小民,骆宾王的家族在过于清廉,也还是有着一定的根基,同时也给予了骆宾王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骆宾王后期在文坛之上大展雄风,这完全得益于祖父以及父亲先期的教导。像有这样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赐予骆宾王姓名之时必然是深思熟虑,父母的期望以及孩子未来发展道路皆融入进去。

骆宾王的家族多代为官,在政治之上的忌讳必然是一定一清二楚,所以在起名时绝不可能起与帝王名讳相冲突的字眼。所以要是看骆宾王的名字,还得看深入研究它的本意,并不能将单独的字眼拆开来进行强行解释。

骆宾王的父亲是博览群书之人,所以在给骆宾王起名字之时,必然是翻阅古籍。而骆宾王的名字正是出自于《周易》之中的一句“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而这句话的含义是指,父母希望骆宾王可以仰视国家大治的光辉,而自己以宾客的身份来辅佐君王,以达到江山稳定,百年昌盛。

所以说白了,骆宾王的父亲希望骆宾王将来可以走仕途,相当于成为今日的公务员。而在后期随着骆宾王的父亲去世,其家族无所依靠,陷入窘境。这个时候的骆宾王只能是四处流浪,四处漂泊、寄主在他人之家。骆宾王确实是如同父亲对他的期许,虽然说是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但是也得到了道王李元庆的举荐,后来又凭借一身的才华得以升迁。

所以从这里来看,骆宾王的父亲其实是希望骆宾王可以做官,而并非是要干出大逆不道之事,自然也没有什么可忌讳的。除此之外,骆宾王之中“宾”是有辅佐的意思,意为辅佐君主、成就霸业,乃是对帝王以及对江山最诚恳的希冀,哪里又有最后大逆不道的说法?最后,若是君王仅仅以其中一个“王”字来进行曲解,岂非是将忠诚之人当作逆贼,那么必定会惹得天下百姓民怨,江山动荡。

何况百家姓是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姓氏,若是天下皆要避讳“王”,岂不是要勒令一大半数的人剔除祖姓,古人如此注重孝道,这乃不忠不孝之事。更或者若是君主强行避讳的话,天下必然大乱,斥责君王无德。

而且太过于常用的字眼常常是无法做到根本性的避讳的,就像李世民的“民”字。再说当初官员上书将民改为人,以此来避讳李世民的名讳。但是真正的风俗形成,乃是李世民去世之后自然才将其避讳。

因此,骆宾王的名讳无论是从前父亲对其寄予的希望,以及名字本身的含义与帝王皆不冲突。况且其中所包含的是一介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帝王若是糊涂,重复了明朝当年的文字狱,何必忠诚?岂非是让臣子的一片可昭日月之心,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