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比起现代新闻里,各种刷新眼球的“神逻辑”,古人的一些“神逻辑”,有时不但同样震撼,甚至还会缩影一个时代的兴衰。典型的,就是下面这两桩。
一、欧阳修:臣又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说起古人那些“惊艳”的“神逻辑”,怎少得了宋朝“大文豪”欧阳修?
宋仁宗皇祐年间,战功卓著的名将狄青风光就任枢密使。这在“重文轻武”的北宋王朝,一下成了爆炸新闻,连汴京城的老百姓都奔走相告。每当狄青上街,都是“小民辄聚观”,以至于“雍马足不得行”。可这“意外走红”,也让朝廷里的一群文臣们气红了眼,各种骂声汹涌扑来。著名的“大宋文豪”欧阳修,也跟着凑热闹,趁着汴京闹水灾的当口,写就奇文《上仁宗论水灾》,打着“水灾”旗号,抛出一通怪论: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
这篇“论水灾”的中心思想,就是大宋闹水灾,全是“狄青当枢密使”惹得祸。那狄青究竟错在哪呢?欧阳修这番话更说得明明白白:狄青是军人出身,却做到了枢密使的岗位上,虽然这三四年没犯过错。可他是个武将啊,坐到这个岗位上,那就“岂是国家之利”,简直就是国家的祸害啊。
就因是武将,就算没犯错,也是“祸害”,这算什么神逻辑?
能让欧阳修得出如此“神逻辑”,难道是因为狄青太坏?恰恰相反,作为当年范仲淹一手提拔的爱将,苦大兵出身的狄青,不但以廉洁奉公著称,每逢战事更有勇有谋,其“裹创而行”的武勇,“与士卒同饥寒劳苦”的带兵风格,都堪称中国古代军人里的楷模。那南征北战的赫赫武功,更打出了大宋百年少见的国威军威,甚至明清诸多野史小说里,都将他看成“文曲星下凡”。这么一位大英雄,怎么在欧阳修的神逻辑里,就成了祸害?
其实,就是在狄青就任枢密使后,类似的这种疯狂攻击,简直一天也没少。有些文臣为了污蔑狄青,各种怪力乱神都使出来。有人谣传狄青家的狗长了角,有人宣扬狄青家的宅子有“帝王之相”。欧阳修的这番“神逻辑”,还算其中比较“科学”的,却也给了狄青重重一击。背负污名的狄青,也只能黯然贬官而去,一年后在陈州郁郁而终。这样一位战无不胜的铁汉,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倒在了欧阳修们的“神逻辑”下。
可笑的是,今天还有人说,欧阳修们的“神逻辑”,是吸取了晚唐五代“武将祸国”的教训,是“为国家负责”。但问题是,当宋仁宗年间文恬武嬉成风,边关许多武将都只能“皆望空发箭”时,这些“名臣”怎么都失语了?当接下来北宋武备废弛加剧,高遵裕等“有背景”的武将们恃宠而骄,战场上“胡作”时,甚至当北宋晚期,宋辽宋夏边境的将军,全是纨绔膏粱子弟扎堆,每日“唯是饮食宴乐”时,那些“名臣”们,依然在失语。
唯独一代良将狄青荣任枢密使时,“名臣”们这才“责任感大爆发”,各种“神逻辑”层出不穷。与其说“为国为民”,不如说,是怕狄青的发迹,动了自家奶酪。狄青郁郁而终了,“名臣”们的自家奶酪保住了,于是到了靖康年间时,大宋只剩下一群马都不会骑,出征要抱着马肚子的“名将”,一群黄河岸边听到战鼓声就吓得逃跑,被金人当羔羊追杀的“禁军”——不会再有下一个狄青出来,为大宋朝力挽狂澜了!
二、朱元璋: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官员,拿着朝廷的高工资,如果还不知足,只想着贪赃枉法,就算是家破人亡,甚至全家灭门,都怨不得任何人了。
这话本身没毛病,但看看说话人——明太祖朱元璋,那就真叫多少“历史票友”连呼“神逻辑”了:你朱元璋还好意思说官员“既受朝廷重禄”?朱元璋在位时一个出名的槽点,就是官员俸禄太低。这事儿不但明朝年间常有人吐槽,明朝亡国后,顾炎武等明朝遗老们,也不停抱怨“明朝工资低”。可在朱元璋看来,朕哪里工资低了?分明是高薪养廉好吧。
就是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醒贪简要录》里,朱元璋就好好给官员算了一笔账:明朝正一品官员的年俸,是1044石禄米。这笔“年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57个农民耕种873亩农田,一年勤扒苦做后,还有走来回一万多里路舂米,才将将挣出这些年。每一粒米都是民脂民膏,以朱元璋的话说“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就这还抱怨工资低,要脸不?
而如果再参考明初的社会经济水平,就知这“工资”到底低不低。且不说一品官员的“年薪”,明朝正九品官员的年俸(每年61石),就相当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个普通地主家庭一年的纯收入。放在明代各阶层里,那是标准的“有钱人”。何况这“年俸”,也只是官员收入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优免”:只要是官员,就可以免除大量徭役赋税,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免个上千亩赋税都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