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正龙图案
云龙图案
双龙戏珠
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龙作为中国传统的祥瑞图腾,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虔(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极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商周时期,龙纹正式作为天子纹章与权力象征。这时候的商周天子悬挂九龙龙旗,并且穿着龙袍祭祀先王。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进一步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威信,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龙的爪子:
在中国,自古以来龙就被视为人君的象征。天子的脸称作“龙颜”,天子的车称作“龙驾”,天子的衣裳称作“衮龙衣”。衮龙衣实际上就绣有龙的图案。但到唐代为止,龙的图案似乎还没有只被天子一个人所独占。
可是到了宋代,确立了天子的权力独裁,政府第一次颁布禁令,不许民众随便使用龙的图案。据说,这是北宋末期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的法令。不过在朝臣之中,也特别允许一些重臣可以使用龙的图案,但他们的龙是降龙,飞龙的图案除了天子以外,任何人都禁止使用。而天子的龙则是二角五爪,即长有两只角与五根爪的龙。龙的这一形象,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前后确定的。
但是,完全禁用像龙这样在民间自古以来就喜闻乐见的图案,如果严格执行这条禁令的话,会无意中在无谓的地方上引起政府与民众的摩擦。大概实际上政府方面也是酌情处理,只要不是二角五爪龙的图案,就装作视而不见吧。宋代之后的元代,在法令上开始有明文规定,民间禁用的龙只是二角五爪龙。
我们通过文物来看看各个朝代龙的爪子有什么区别:
早期龙一般无足或者是简单的像鱼鳍一样的“足”,例如卷草龙、夔龙等,图案或造型均比较简单,没有足,也就不存在几爪的问题,这些是龙的雏形,比较接近软体爬行动物,还没有太多的含义。
战国玉龙【无爪】
上海博物馆馆藏
一 .唐代唐代的器物,都有着一股子“唐味”,什么是唐味?就是大唐盛世的味道,空气里都是张扬的大气,就龙来说,若以何家村窖藏为蓝本,则大都是四腿三爪。
1.唐代青龙纹砖【三爪龙】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2.唐代鎏金铁芯铜龙【三爪龙】
陕西省博物馆馆藏
3.唐代赤金走龙【无爪】
陕西省博物馆馆藏
二:宋代
宋代时期的龙纹立体感强,龙的细节往往都能表现出来,但两条边线比唐代的边线雕得粗。龙腿很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来显得无劲,不像唐代的那样有力;宋代龙腿的关节处常有钩形腿毛,也有呈飘浮状并长于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阴线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个或4个。宋代龙纹的尾巴尽头处有少数出现了好像火焰一样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