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思想穿越,明明对百姓有利的青苗法为何反害了百姓?

2020-08-24 22:40:06 作者: 王安石的思想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变法之后,王安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连昔日和他为好友的司马光、苏轼等人也成为反对王安石的急先锋。

年轻时的韩琦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青苗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也是被反对者攻击最激烈的措施。青苗法实施于熙宁二年(1069年),止于元丰八年(1085)年,前后共16年时间。在这16年时间里,无数同时代的名臣都曾对对青苗法进行反对或提出相关的意见,包括韩琦、富弼、苏轼、欧阳修等。

青苗法其实是官府向民间发放借贷的一种方式。朝廷在各地设置仓库,并折换成钱,向百姓发放贷款,在一定的期限内,要求百姓以相对较低的信息还款。这么一个“小小”的措施,其实影响到大宋的方方面面,如果实施好的话,将会给大宋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安石在制订青苗法时,他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年轻时的韩琦

1.救济百姓,减轻百姓负担;百姓遇到天灾人祸,无力生产时,可向官府借贷,每年可借两期,每期二分利(20%),每年下来为四分利。这利息在现代人看来还是比较高的,但相对于古代民间借贷高达百分之分的利息,这已经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2.抑制土地兼并;百姓虽然都会有田有地,但古代的生产力低下,百姓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百姓很容易就会将自己的土地或祖产抵押或卖给地主和官绅阶级。当地主和官绅阶级掌握太多土地的话,就会对朝廷产生极大的威胁。大量百姓失去土地,一则也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二则降低了朝廷的财政收入。青苗法使得百姓对地主和官绅阶级的依赖转向对官府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得朝廷在土地配置上有更大的自由权。

青苗法

3.增加财政收入。朝廷主要是以各地粮仓的存粮为本发放青苗钱的。宋朝各地粮仓均在丰收之时储备粮食,以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但粮食长期存放会造成很大的耗损。王安石巧妙地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本,让其发挥作用,减小了朝廷的损耗,同时又能通过收取利息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

北宋学者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以谓百姓当五谷青黄未接之时,势多窘迫。贷钱于兼并之家有倍蓰(数倍)之息。官于是结甲请钱,每千有二分之息,是亦济贫民而抑兼并之道。这是对青苗法的肯定。青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国家向百姓贷款的金融政策,发挥了现代银行的一些职能,对后代意义重大。王安石作为宋朝人,他能想到实施这种政策,实在是不简单,他的思维理念已经超越时代的限制。

青苗法

都说王安石的变法侵犯了旧势力的利益,从青苗法就能清楚地看出这点。百姓在种地时本来只需要向朝廷纳税,但遇到灾荒之年,收成减少,难以养活自己。百姓会采取两个措施自救:1.将自己的地抵押或卖出地主和官绅阶级,成为他们的佃户,以获取金钱或物资;2.向地主和官绅阶级借高利贷。百姓的这两个措施使得自己得以生存,但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得到最大利益的正是地主和官绅阶级。青苗法实施之后,百姓遇到困难就不必再向地主和官绅阶级求助,而是转向朝廷求助,则可以付出更小的代价,朝廷则可以获得财政收入。简单地讲,朝廷通过青苗法从地主和官绅阶级的口中夺食,地主和官绅阶级又岂能甘心?

名臣韩琦是反对变法最积极的人之一,对于青苗法,韩琦反对的主要理由有三:1.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利息又高,与“抑兼并,济困乏”的本意不符;2.强迫摊派造成扰民;3.连续受灾,百姓无力偿还,对朝廷的名誉有损。韩琦激烈反对是有原因的,韩琦是中原贵族出身,他的家族在相州赫赫有名,是北宋时代最旺的贵族之一。青苗法的推行,对韩琦的家族影响极大,甚至是沉重的打击。韩琦立场不正,批评王安石变法多半是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但他批驳青苗法的理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青苗法

青苗法实施以后,效果并不太好,也验证了韩琦的一些说法。其表现在:

1.实际增加了百姓的负担。青苗法规定一年分夏料和秋料两次放款,利息为二分利,夏料于正月放款,五月还款,秋料于五月放款,十月还款。如果两料都借,则息为四分。这个利息比当时的民间借贷利息要低很多,但对于百姓来讲,负担仍然很重。另外,百姓都是文盲,官府又存在腐败,为了拿到青苗钱,百姓可能会聘请相应的人来帮忙,甚至需要贿赂官吏,导致负担加大。按照规定,以乡里十人为一甲相互为保人,一旦百姓无力还款,朝廷会摊派给保人,以至于产生不公。

2.强行摊派青苗钱,导致人怨天怒。朝廷将青苗法的实施作为官吏的政绩考核,官吏为了政绩不得不把青苗钱强行摊派给百姓。实际上官吏更希望把青苗钱摊派给一个富户,而不是放给那些真正需要求助的百姓,原因是这些富户能保证在期限之内归还,而百姓归还不起的话会影响到政绩。但问题是,富户并不需要青苗钱,官府强行摊派给他们只是让他们白白向官府支付利息。这就是韩琦所说的不论贫富,按户等配借青苗钱的弊端。这种做法使得真正需要青苗钱的百姓往往拿不到青苗钱,不需要青苗钱的百姓却被强行摊派青苗钱。虽然朝廷三申五令,严禁官吏强行摊派,允许百姓自由借青苗钱,但一直未得到有效执行。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上书宋神宗时曾指出“朝廷既有著令,职司又每举行,然而买绢未尝不折盐,粮草未尝不折钞,乃知青苗不许抑配之说,亦是空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