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四大明君,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有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2020-08-25 11:22:48 作者: 历史上的四大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据记载一共有494位皇帝,不过真正在位过的只有400多一点,有70多人是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那么在这400多人中,有哪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明君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样的君王才配得上明君的称谓,所谓明君,指的是君王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关心百姓,能够接受臣子的劝诫,善于纳谏,和对历史做出重大贡献。这是几位明君共同的优点,四位明君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明太祖朱元璋、隋文帝杨坚。他们在位期间所做的一切完全符合那几个条件。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之后,他特别在意的是吏治的清明,为此,他还特地派人去地方实地考察,将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全部惩处,为了鼓励官员们都做清官,还将各地官吏的功过都罗列出来,按律奖惩。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这样李世民可以随时召见他们,问他们民间生活琐事,百姓有什么困难。这样的政策下来之后,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要去中书省当值,政府效率也被提高了不少。后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废了李承乾之后,立李治为太子,他对李治严加管教,还对他说,以后他做了皇帝一定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不要学自己,自己一生之中犯了很多错误,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作为一个君王,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失并告诫孩子不要以自己为榜样,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清世宗胤禛

雍正帝即位之后,首先就进行了改革,他一直反对因循苟且,也不喜欢康熙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他认为反对因循守旧,是为清除改革道路上的思想障碍。此外,雍正帝对吏治也进行了一番整顿,每个朝廷上都有心怀不轨之人,如果皇帝放任不管的话,那么一旦等他们势力发展壮大,官官相护的局面形成之后,再想整治就很难了,同时也意味着朝廷的根基坏了,登基不久,雍正就觉得“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由此衍生出来的反对朋党之策也有功于清王朝。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经历过战争的他更加懂得建立一个王朝的不易,所以一登基,他就开始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清理权臣的举措,在任何一个朝代,臣子的权力过大都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还是挺好的。此外,还在地方清理贪官,因为自己出身贫苦,早年经常被这些贪官污吏欺负,于是他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贪污”运动,上至中央官员,下至地方小吏,只要发现贪污受贿的,格杀勿论。隋文帝杨坚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杨坚会是明君之一,隋朝很短,只经历了两代皇帝便灭亡,隋炀帝杨广好像一直很败好感,连带着他老爸都被人误解了。其实杨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他登基的时候,国内一片百废俱兴的模样,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举措,才让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在巩固国家统一上面,杨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时常把奏折带回寝殿批阅,还时不时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试问这样一个人不是明君的话,那谁是呢?结语

人不是天生就完美的,有名如汉武帝,在晚年的时候也迷上了巫蛊之术,仁慈如宋仁宗,在女儿幸福这件事上,只是君王,不是父亲。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并且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