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一百多年前湖南人杨度说这话时,并不知道几十年后抗日战争中湖南、湖南人付出了怎样的牺牲,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红网时刻精选此前原创报道《最后的胜利》,推出《血战到底》系列,带您探访长沙、常德、衡阳、湘西的抗日会战遗址,听亲历者讲述那段血战到底的悲壮历史。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红网时刻精选此前原创报道《最后的胜利》,推出《血战到底》系列,带您探访长沙、常德、衡阳、湘西的抗日会战遗址,听亲历者讲述那段血战到底的悲壮历史。
参加常德会战的74军57师机枪阵地。
让时间回到1943年11月22日,当日军第一颗炮弹砸进常德城时,全城居民已疏散完毕,只有八千多名中国士兵困守孤城。这支部队的番号是74军57师,又被称作“虎贲”。
当年11月,四个日军师团进攻常德,而城内守军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以城为饵、以身为饵,反包围进攻的日军。
经过20多天的浴血奋战,在内缺粮弹,外无增援的情况下,57师牺牲殆尽,城池失陷。其后赶来的增援部队经过6天激战,最终收复常德城。战后,常德城内只余废墟,守城的八千“虎贲”只有83人幸存。
战事最危急时,57师师长余程万在城内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副、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牺牲于此的这八千多名士兵,应该没有多少人能活到这封电报的发出,更写不出这么慷慨激昂的语句。但是,他们和每一名当时的常德人都深知浴血抗战的代价与意义。
河洑山上战壕依旧 硝烟已散忠魂长存
葱茏的河洑山游人稀疏,凉风冲淡了盛夏的暑气。在半山腰和山顶上,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战壕与暗堡总会让路人的心情难以平复。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悲壮的抗战故事,500余名将士殒命于此。2015年红网记者曾探访此地,实地触摸血染过的焦土,真实感受中国军魂。
2015年8月,红网《最后的胜利》常德报道组在河洑山战壕遗址取土留念。
河洑山位于常德西郊,东临渐河,南濒沅水,西邻桃花源,战略位置重要,是常德城区的天然屏障之一。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爆发后,日寇向常德城区外围的河伏发起进攻。国民党守军57师第171团第2营与日寇进行了4天的血拼肉搏,最终因寡不敌众痛失阵地。
烟硝已散,第2营的军魂犹存。据常德抗战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刘树高介绍,这场战斗中,阵地几易其手,虽然日寇的人数是第2营的数倍,但全体将士士气高昂,他们抱定“苟一息尚存,决不使敌占领河洑,既战至一人一枪,亦不放弃寸土”!
记者走近河洑山战壕和暗堡遗址,但见战壕的造型与人工水渠相似,沟深半米,顺着山势蜿蜒而建,蹲在战壕内,整个人可以完全“隐身”其中。
河洑山上保存完整的暗堡。
与战壕串联在一起的是暗堡和掩体,其设有土夯或者水泥门框,人低头穿过门框便可进入“安全的阵地”。暗堡内多设防御枪孔,透过枪孔可洞悉山下的“敌情”。岁月的风尘让这些防御工事早已布满了落叶和苔藓,有些暗堡内甚至虫鼠乱窜。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在当地百姓心中的神圣。
“每次上山砍柴看到这些战壕和暗堡,心里总会有些难过。”袁奶奶今年70多岁,河洑抗战发生时,她刚刚出生,她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多半来自父母的口述,“我听父亲说,当时日本鬼子从四面八方将河洑山团团围住,并疯狂进攻山上的守军,直到山上的守军全部阵亡。”记者在河洑镇街头也随机采访了多位村民,他们对山上的这段历史也非常熟知,但多半都是从父辈口中听到的故事碎片,真正亲历过这次战争的老人,镇上已所剩无几。
目前,河洑山上共有7座暗堡保存完好,6000米战壕依稀可见,已成为常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笔架城头说名将 余程万“没有逃”
笔架城是常德城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化浓郁的古城墙、干净怡人的沅江风光,每天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参观。
然而,很多人不曾知晓,这样一个不大的临江文物景点,曾影响了一座城与一位抗战名将的命运。
2015年,红网记者曾实地走访了笔架城,详细了解了1943年常德会战中,最后的“虎贲军”英勇突围的故事。
国军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就是自此突围而出。
1943年11月16日,日本侵略军分三路进攻常德城。当时驻守常德城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誓死驻守常德城,并先后在河洑、水星楼顽强地阻击了由水、陆进犯的日军。
然而,由于敌我军力悬殊,援军也受日军阻击,迟迟不能推进,战至12月2日晚上,57师8000多人仅剩下不到300人在战斗。
12月3日凌晨,余程万在常德城西南角笔架城旁边一栋民居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议商定,柴意新团长等人继续驻守常德城,余程万率部从沅江突围,寻找和迎接援军,最后反攻常德城。
“起初,余师长执意要守城。”常德会战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钟云鹏告诉红网记者,当时由于部下坚决反对守城,余程万才答应了部下过江的意见。
当晚黑云密布,余程万率部由常德市上南门至大西门的城垣低矮处爬上城墙,再到笔架城,用木梯悬梯而下到沅江岸边,用五条没有船桨的小木筏借着风力渡过了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