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官渡之战后曹操袁绍陷入对峙阶段;袁尚的战略没问题但无人可用

2020-08-26 10:17:13 作者: 原创 官渡之

《三国志.钟繇传》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

《司马彪战略》袁尚遣高幹、郭援将兵数万人,与匈奴单于寇河东,遣使与马腾、韩遂等连和,腾等阴许之。

这个战略可能是袁尚自己想的,也可能是袁尚手下人建议的,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战略很具威胁性本来在关中,钟繇是实力就不强,而袁尚则令郭援率数万大军,支持匈奴作战,同时还秘密联合马腾韩遂等人,可以说有一股拿下关中的态势。

可以说一旦袁尚掌握关中,那么曹操的侧翼就暴露了,而曹操的主力部队深陷黎阳,那时袁尚派一员大将,从关中出兵,直扑曹操大后方,那么对于曹军打击还是蛮大的。

当时钟繇手下部将都说赶紧撤,是钟繇坚持坚守的。不过钟繇也是很清醒的,在部将慌乱之间,他也是说了“袁氏方强”,从他这里可以知道,官渡之战后,袁氏集团还没有被打趴下,仍然能够在正面战场和曹操对峙的同时,派遣数万大军进取关中,这是袁氏集团的实力。

《三国志.钟繇传》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

但是最终,郭援等人大败,马腾被张既说服,转而支持曹操,结果郭援被击败,这一仗,袁尚的攻取关中侧翼包围曹操的战略破产,更主要的是白白损失了数万兵马。

其实这里也能看到官渡之战的影响,那就是袁氏集团的一流战将基本上都在此战中被一锅端了,剩下的人即便有才能,也需要时间去战场上历练,显然郭援不足以指挥这么重要的战争,竟然大意到被马超半渡而击,这在马超眼里和送人头无异。

不过只能说袁尚无人可用,不能说他这个战略是错误的。

在黎阳袁尚退回邺城后,曹操趁机围攻邺城,这里历史记载就很有意思了。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进军鄴。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

《三国志.袁绍传》追至鄴,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

《三国志》中记载是,曹操攻打至邺城,割了邺城周围的麦子,之后撤军回了许都,这么看,实际上曹操是打了一个胜仗,但问题是《三国志》没有任何攻打邺城的记载。

什么意思?曹操都追击袁尚到邺城了,不打一下,来这旅游吗?还是害怕“好侄儿”袁尚跑丢了,送他回邺城?而且为何四月追到邺城, 五月曹操就撤回许都了,曹操在干嘛?让部队来一次数百里的拉练吗?其实曹操应该是在邺城打了败仗。

《三国志.郭嘉传》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这一点《三国志》自己而已可以佐证,那就是郭嘉曾建议曹操不要攻打袁尚袁谭过重,这样会令袁氏集团更加团结,不去打,反而可以让两人裂隙加深,曹操也采纳了,之后就去打荆州了。

这里需要注意,按照《三国志.郭嘉传》的说辞,曹操于黎阳击败袁尚袁谭后就没有继续北上,而是南下打荆州了,怎么个意思?《三国志.武帝纪》不是都是追着邺城了吗?显然《三国志.郭嘉传》中郭嘉的建议是在曹操兵败于邺城之后。

《后汉书.袁绍传》操将围之,乃夜遁还鄴。操军进,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后汉书》则是记载了,袁尚在败退后,于邺城打了一次防守反击,这才是曹操撤军的原因,他是战败了,而不是一个胜利者,而《三国志.郭嘉传》不提这件事,显然是在为曹操隐藏败绩,不然太有损曹操的尊严。

所以说袁尚是在击败曹操,保住邺城后,才开始大举攻打袁谭的,当时袁尚袁谭互相攻伐,刘表给两人写过信,希望劝解两人和平相处,信中有这么一句,“摧严敌于鄴都,扬休烈于朔土”。

休烈是指盛美的事业,而朔土指的是北方,显然刘表是在夸赞袁尚在邺城击败曹操的功绩,这才是曹操自邺城撤军的真正原因,可见袁尚的实力,虽然不足以主动进攻,但是打防守反击还是够用的。

真正让曹操抓住机会的恰恰是,袁尚袁谭在曹操撤军后,开始互相征伐,发生了严重的内耗,这简直是再帮曹操大忙,本来曹操都打算,先打荆州,再打河北了,可是袁尚袁谭就是“争气”,愣是把已经出兵征讨荆州的曹操拉了回去,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在内耗中虚弱的袁尚袁谭都被曹操所击败,邺城也被攻陷了。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并未彻底摧毁袁氏集团的实力,袁氏集团仍然可以和曹操对峙,但是袁绍死后留下的混乱局面,将袁氏集团拖入深渊,如果袁尚可以平稳接过权柄,或许曹操一统北方的时间表就要大幅推迟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国渊传》《三国志.钟繇传》《三国志.袁绍传》《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郭嘉传》《司马彪战略》《献帝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