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一生忠心耿耿,却从未被委以重任,诸葛亮的责任最大

2020-08-26 17:33:00 作者: 赵云一生忠心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后世更是将其评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智战,在诸葛亮粉墨登场后得到了升华。

随着蜀汉势力的崛起,诸葛亮与诸将之间的磨合愈发默契,三分天下之局已初定。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赤壁一战过后,受诸葛亮调遣最多的将军逐渐变成了五虎将中名声最小的赵云。

拜风台的外交活动中,赵云担任了丞相的护卫,在这场会晤中,赵云的威慑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东吴和亲期间,赵云再次担任了主公的护卫,他的缜密心思让这场相亲顺利完成,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在从孙姬夺回少主的过程中,诸葛亮仍启用了赵云,这是因为他是所有将领中原则性最强的一个,不会碍于面子不肯得罪主母。

为什么在三国中期,赵云会频频受到重用?

原因很简单,因为赵云的目标不在名利上,得失心也不重,且忠心耿耿服从丞相与主公的一切安排。最难得的是,赵云有不输给其他名将的过人能力,虽然,他的武力称不上第一,智谋也算不得拔尖,但他的综合能力却是最突出的,他比其他将领更适合“独当一面”。

或许,有人会问,张飞、关羽同样实力出众,为何丞相没有频繁调用此二人呢?这里面的原因是非常微妙的。

首先,关、张二人算是蜀汉“核心圈”里的人物,其地位与诸葛亮等同。诸葛亮在调用这两人的过程中,势必会考虑到主公的想法,难免会畏首畏尾。

其次,关羽是一名自视甚高且心态膨胀的将军,他虽然能力超群,但犯的错均是大错。而张飞的武力出众,可智谋上却差了一截,不具备面面俱到的能力。

遗憾的是,赵云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却未能得到丞相或主公的提携,他的官职与功劳并不对等。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诸葛亮既喜欢调用赵云,又不肯为其加官进爵。

且看庞统早年曾因官职低而发牢骚,诸葛亮听说后二话不说立即向主公反应,让庞统步步高升。反观赵云地位不高,也从不发牢骚,可偏偏诸葛亮就是不主动提拔这位大才。

最让人泪目的是,赵云这位像劳动模范一样的将军,直到七十岁时仍奋斗在蜀汉大业的最前线,主动请命追随丞相完成北伐之战。

在孟达死于前线、街亭被敌军夺去的情况下,赵云竟主动承担起断后的大任。赵云又一次不出所料,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大捷。

可悲赵云一生忠心耿耿,却从未被委以重任。抛开刘备的原因不谈,赵云之所以仕途艰难,很大程度是因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局限性。

其实,何止是赵云?

从马谡、魏延、关羽三人的悲剧上,我们就能看出诸葛亮有用人不当之嫌。关于对马谡的评价,刘备的最为中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有能力吗?有,但并不多。他只适合做一名辅助型人才,根本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所有蜀军将领中,魏延的身份最为敏感,因为他是一名降将。

就因为这个原因,他始终不受诸葛亮待见。丞相曾多次批评其人品不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殊不知,若以此作为“不忠不义”的标准,三国时代的马超、黄忠、张松甚至是主公刘备,都不是什么忠义之辈。若非诸葛亮对魏延抱有如此之大的成见,也不至于诱发后期的内讧,使魏延死得不明不白,酿成悲剧。

至于名满天下的关羽,他的名声着实有些名过其实。关羽之刚愎自用,相信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此人虽表面上无比忠义,但他所行之事却恰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舍大义而逐小义。华容道中纵虎归山,孙刘联姻期间大放厥词,虽世人称关羽乃人中龙凤,可他本质上不过是个刚愎自用的莽夫罢了。所以,不得不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而且,在书中的一些细节中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的性子亦使蜀汉后继无人。就连二十军棍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丞相都要亲自参与,而那些年轻有才干的将领们却始终得不到权柄,显然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蜀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史料和小说里对诸葛亮极尽美化,在笔者看来未免有些名不副实。诸葛亮的能力的确出众,但他在用人方面绝对欠考量,这是他最大的缺陷。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