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再征高丽,契丹“邓艾”率10万精兵讨伐,几乎被全歼

2020-08-27 14:22:32 作者: 大辽再征高丽

公元1018年10月,辽国东平郡王萧排押率领十万精兵,再度渡江讨伐高丽。高丽国王王询任命年过七旬的名将姜邯赞为元帅,集结了全国的主力部队二十余万人迎战。

姜邯赞深知,此次辽军十万精锐,战力不可小看。如果能将其一举歼灭,那么从此以后,辽国与高丽的战场态势便能得到扭转。他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在主要战场兴化镇的附近,埋伏了一万二千精锐骑兵于山谷中,又临时修筑堤坝堵塞了城东的河流。等辽军赶到时,把堵河的堤坝掘开,河水汹涌而下,同时山谷中的骑兵呐喊杀出,大军再从正面冲上,还不把辽军全部歼灭?

然而,萧排押却也不是等闲之辈。面对姜邯赞又是大水又是伏兵的计谋,这位辽国大将没有慌乱,而是及时整军后退。毕竟辽国的铁骑远胜高丽,面对这块硬骨头,姜邯赞也没有一口吞下的胃口。高丽的埋伏只是让辽军损失了一些前锋部队,主力尚存。

这时候,萧排押判断高丽国的主力都在北线兴化城,后方一定空虚。他做出了最大胆的战略机动:全军迂回敌后,去突袭高丽的都城开城!估计萧排押这一招,要么是从《三国志》中邓艾偷渡阴平学的,要么是从晋朝时候鲜卑慕容皝进攻高句丽学来。

但这位精明的将军忘了一点,邓艾的偷袭是靠了钟会主力在正面绊住姜维,而慕容皝的偷袭则是因为当时的高句丽国王懦弱无能。如今,萧排押既没有优势的兵力,敌军又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再要行这样的险招,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姜邯赞一听说萧排押率军穿插到身后去了,也着了急。他急忙命令自己的副元帅姜民瞻带兵紧紧追袭,同时派大将金宗铉带领一万兵马赶回京城,自己则带领主力以正常速度南下回援。这时候萧排押如果有围城打援的气魄,或许应该给追得最紧的姜民瞻来个回马枪,吃掉高丽军这一部分主力。但他执著于“攻下敌人都城”这个冒险目标,只是分兵抵抗姜民瞻,主力却一门心思地往南钻,结果在沿途他的掩护部队被高丽军歼灭了不少。

公元1019年1月,萧排押的铁骑终于出现在开城的外面,引起城中一阵骚动,似乎八年前的惨祸又要重演。然而对辽军来说,这个位置差不多相当于“二战”中德军打到莫斯科外围——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城中已经有金宗铉的军队加强防守,辽军一路冲到开城,损失了不少兵力,又没有带足够的攻城设备。要立刻攻下城是不可能的,二十万高丽军正在姜邯赞带领下赶来,辽军“打到敌人都城”的壮举也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罢了。

萧排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在开城周围游荡劫掠一圈,然后向北撤退。而姜邯赞就和面对拿破仑的库图佐夫一样,率领高丽军主力不紧不慢地跟在辽军后面,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发动决战。

公元1019年2月,辽军行至龟州,龟州地势复杂,有两条大河,不利于辽军的骑兵。姜邯赞选择此地,发动了主力决战。近十万辽军与近二十万高丽军,就在两条河之间殊死搏杀。辽军虽然数量上居于劣势,但毕竟都是北国惯战精兵,频频发动猛攻。

而高丽军反而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只能依仗着强弩稳住阵脚。双方都是死伤无数,这一刻都在咬牙苦撑。哪一方先支持不住,不但会被追杀,而且背水溃败,连逃都没法逃。正在关键时刻,忽然风雨大作。强劲的南风从高丽军背后刮过来,带着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向辽军迎面打去。远离故土作战的辽军,在这莫名其妙的气象下,终于失去了斗志。

恰好此时,金宗铉又带着驻守开城的兵马杀到,对辽军展开夹击。于是辽军彻底崩溃,许多人淹死在河里,更多的人被敌军追杀,尸横遍野。萧排押手下的将领多人战死,最后十万大军生还的仅有数千人。这一战,辽军十万精兵几乎被全歼,高丽则是扬眉吐气。姜邯赞凭借此战成为朝鲜的民族英雄,2005年韩国下水的一艘驱逐舰就叫“姜邯赞号”。

而辽国也认真见识了高丽军的实力,不敢再存轻视和侥幸心理。辽国吃败仗后,威胁要再发大军讨伐高丽。而高丽则很给面子地在公元1020年再次上表请求继续当辽国的附属国。辽国有了面子,也就停止了讨伐。第三次战争至此结束,高丽军以巨大的牺牲取得了胜利,勉强稳定了自己在鸭绿江流域与辽国分割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