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皇帝刘邦: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帝

2020-08-27 20:30:22 作者: 布衣皇帝刘邦

皇帝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其能力高低往往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而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皇帝们也常被后世的人们谈论及评价。自明代的李贽将秦始皇尊为“千古一帝”后,这个称谓就成了中国人对古代帝王的最高评价。

而被冠以这个殊荣而又被广泛认同的无外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除此之外若要再举一人能与这三人并驾齐驱,大概也就要属汉太祖刘邦。

若要将历朝历代较为出名的皇帝放在一起比较可能刘邦会成为被吐槽最多的一个人,但传奇往往是在争论中诞生。那么这位草根出身的帝王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心怀天下,不争一时长短

混迹江湖,能得民心

可以讲刘邦完美演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几个字。

作为一个“平民皇帝”,自然比不了贵族们一出生就前呼后拥,但刘邦凭借其宽厚的性格与不拘小节的处事风格也为他赢得了一帮后来为他鞍前马后的好友。

这些人原本都是些小人物,但刘邦后来却能让他们人尽其才,足见其高超的用人艺术。当然这些人也没有让他失望,帮助他打下400年的大汉江山,可见英雄不问出处。李世民:“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

长期混迹社会底层,使得刘邦对基层人民的了解程度,绝非是那些整天高高在上的贵族们所能企及的。而后来进咸阳后能够做到与民秋毫无犯尽得民心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了。能做到民心所向一统天下自然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志存高远,不露锋芒

似乎古人都有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执拗。虽说早年的刘邦不事生产,只爱喝酒,这也让他得到了“无赖”的称号,也因此大家都认为他成不了什么大事。

但凭其看到秦始皇车仗说出那句“大丈夫生当如此”也就可以知道他的志向不在小了,而将这句话与他的一生之敌项羽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一对比的话高下立判。

虽然二人都是在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但却又有不同,刘邦的话相比之下就更为内敛不像项羽那样锋芒毕露。要知道“杀人的刀”往往都是藏起来的,将锋利的刀刃暴露给人看虽然能起一定震慑作用,却也会引起人的防备。

在后来与项羽“鸿门宴”的博弈中刘邦也正是凭此才得以逃脱毒手。

与人分利

在待人接物上来讲刘邦原本远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作为将门之后的项羽深知与下属搞好关系的利害,因此总会给人一种爱兵如子的感觉。反观刘邦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多是是既不尊重人又好骂人。魏豹: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

若按常理来讲面对这样两个人,天下有志有才之士应都在项羽处。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最初项羽吸引了很多人才,但最终这些人才大多都跑到了刘邦处。这是为什么呢?

项羽虽然看似大度爱人,实则贪功好利。时常将功劳官爵都留给身边亲近之人,而对于外臣却少给机会。使得如韩信之类的人在其账下壮志难伸。

而看刘邦虽然小节有失,但从不吝惜赏赐。对于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更何况刘邦也并非真的不知尊重只是较重的社会气息而已。

这一点从被郦食其指责不尊重人后,便能马上起身道歉就能看出。

虽说在才能德行上刘邦远不如项羽,但这些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也绝非最重要的。要知道一个的能力再强但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一人代百司之职役。与民休息,治国安邦

登上大位后的刘邦没有安于享乐,而是更加专注于巩固王朝的统治,若没有他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改革,就不可能有后来汉武帝平定北方的机会。

巩固统治

在君临天下后刘邦相继废除了异姓王,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大汉王朝如同周王朝一般的诸侯争霸的局面。是百姓在经历了数百年战乱后获得难得的太平,顺应了天下百姓的心愿。凝聚了国家力量,为后来汉武帝平定北方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天下从此后真正归于一。

教化百姓

年轻时候的刘邦不好读书,甚至不尊重儒生。得到天下后才觉得文化教育对天下的治理极为重要,于是大力推行儒术,用对百姓的文化教育来代替秦朝用严苛法律,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来统治人民。纠正了秦对百姓过于严苛的错误,也奠定了儒家文化为中华主流文化的基础。

千古一帝

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立万世之功。

刘邦自起义开始灭强秦,败项羽一统河山,武功不亚于秦始皇。登上帝位后体察民间疾苦,废除苛政,与民休息,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农业使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文治不弱于唐太宗。更重要的是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延续发展。这样的君王自然当称作“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