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国博看音乐

2020-08-28 05:09:18 作者: 走,去国博看

家门口的“正仓院珍宝”

去年日本东京和奈良两大国立博物馆几乎同时推出了正仓院收藏宝物特展,一时间“正仓院展”刷爆了朋友圈。正仓院原为奈良东大寺的仓库,其收藏的文物主体是圣武天皇(701-756)去世后光明皇后交由正仓院收藏的圣武天皇遗物。圣武天皇在位时适逢中国大唐盛世,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大量唐代文物,其中就包括许多乐器。正仓院三大国宝——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螺钿紫檀阮咸和金银平文琴都是乐器。如今,三大国宝之一螺钿紫檀阮咸的复制品就静静地摆放在国博的展厅中。

这件展品藏于原苏州乐器一厂,根据正仓院的阮咸原样复制,琴身通体嵌以螺钿、玳瑁、琥珀等饰物,背板上用螺钿镶嵌出一对飞翔的鹦鹉,口中衔着长长的彩色珠链,工艺之精细让人赞叹。阮咸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简称阮。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乐器,由于当时社会对竹林七贤的崇尚,这种乐器一时风行全国。

起乐时,乐人以一根长木椎敲击柷的左右内壁三次,空腔内会传出闷雷般的声响。乐终时,乐人用竹制的薽(音真)刮奏敔身上的木片三次,乐章也就结束了。虽然这两种乐器的声音和丝竹管弦的清丽柔和相差甚远,但因为自己重要的功用而在古代乐器中占有一席之地。

解释了这么多,现在还能听到中和韶乐吗?那您得去趟天坛了。那里的神乐署传承着这门雅乐技艺,每逢节假日有中和韶乐展演,吸引了众多“署粉”慕名观看。

除了上面提到的展品,本次展览的看点还有很多,“古代音律制度的标准器”新莽无射律管、“瓷壶上的胡乐新风”范粹墓黄釉瓷扁壶、《长生殿》作者洪昇用过的紫檀拍板……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还展示了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乐器和好玩的现当代改良乐器——能转调的箜篌、酷似西洋大提琴的拉阮……相信每位观展者都能从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隐藏彩蛋”。

去年年末,伴随着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一首根据剧中主旋律改编创作的《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火遍了油管和b站,有评论说:“仿佛戴上耳机,按下视频开关键,就秒回盛世大唐。”参观天地同和展,我也时常有时空穿越之感。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来到国博,观金声玉振,赏丝竹管弦,走一趟看得见的中国古代音乐之旅,你也定会收获一份安定与和合。

本版摄影/缪斯客

如果觉得只见到复制品不太过瘾,在同一展厅中就展出了一件唐代乐器珍品。这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忽雷是唐代音乐家韩滉参考西域曲项琵琶的形式创制的两弦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

难得一见的“唐琴”

如果选取一种乐器作为中国古代乐器的代表,相信古琴会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而如果说哪一张古琴是传世名琴之最,相信爱琴之人会脱口而出——“九霄环佩琴”。没错,它堪比小提琴中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不仅出身唐代斫琴名家雷氏之手,传世至今的也仅有四张。其中最为知名的可能要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有苏轼、黄庭坚诗文的那张。

此次展出的这张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琴与故宫的那张身出同门,它斫于中唐,琴式为典型的伏羲式。琴面浑厚呈半椭圆形。原漆为黑色,历经千年已露出朱漆地。因为漆胎含有成分的不同,历来古琴会出现断纹,这张也不例外,可见典型的“蛇腹断”和“牛毛断”。琴为桐木所斫,做工圆润不露棱角。根据琴腹上的铭文可知,它原为宋人冯轸的收藏,后来经南宋鉴藏家周必大鉴定为唐代雷氏斫琴无疑。可以说,国博馆藏的这张古琴传承有序,无论造型还是髹漆工艺都堪称唐琴标准器。观唐画不易,见唐琴同样难得,此次展览可能也是我们离唐琴最近的距离了。

起止韶乐的两个“大家伙”

时间来到清代,民间早已是戏曲、说唱的天下,但在宫廷祭祀、朝会、宴会上仍保留着自西周以来的雅乐传统——“中和韶乐”。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就展示着清代宫廷演奏“中和韶乐”用到的各种乐器。

一路看去,斗笙、手鼓、笛子、排箫,除了装饰龙纹做工精美外,似乎和一般乐器也并无不同。不过正当中的那两个“大家伙”也是乐器吗?它们一个形似方斗,正面有个圆形的孔;另一个像只伏地休息的猛虎,背上插着鬣毛一样的木片。原来,它们就是古书中提到的“柷敔希声”,状若方斗为柷(音祝),形如伏虎的是敔(音于),分别是中和韶乐的起乐乐器和停止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