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国博看音乐

2020-08-28 05:09:18 作者: 走,去国博看

贾湖骨笛

亚弜编铙

后川2040墓编镈

螺钿紫檀阮咸

九霄环佩琴

◎缪斯客

展览: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

展期:8月8日开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

《礼记·乐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中国古代“乐”与“礼”同等重要,以礼明序,以乐教化。音乐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而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学含义,因而由音乐进入也是一条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路径。奈何音乐无形,想要抓住中国古代音乐的吉光片羽只得借助音乐的物化形态——乐器。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场名为“天地同和”的中国古代乐器展就足以满足历史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的期待。

这场策划已久的大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200余件(套)展品除国博馆藏精品外,还有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支持单位的文物精品。展览基本按时间线分成四个部分:“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钟鼓喤喤大音至乐”“丝竹相合妙音飞花”“云间锣鼓日月同辉”。通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珍品,反映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

“展品的珍稀度、可看度都很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正如展览顾问之一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所言,展览的精品有很多,一一介绍难免挂一漏万。下面,笔者就自己心水的几件稍作介绍,权当是抛个砖。

巫师的鹤骨笛子

步入展厅,在清亮悠扬的乐曲声中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一件1986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提起“贾湖骨笛”,它在《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中都是闪亮的明星。

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之一,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由鹤类尺骨制成,上有七孔,孔间和孔上方均有钻孔前刻画取准的记号,证明古人在制作骨笛时经过了相当准确的计算。经过测试专家发现,这类骨笛音质较好,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对于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来乐曲也不在话下。

提起笛子,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横吹的,但贾湖骨笛则不然,吹奏时需要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骨笛的边棱发音。制作如此精美的骨笛,它的主人会是谁呢?考古发掘表明,骨笛的所有者皆为男性,可能是部落的巫师或首领。

妇好的退战编铙

沿着展线向前参观,石制乐器磬和青铜乐器钟、铙分列两边,金石之间的对话化作音乐中的铿锵交响。在这之中,鸮纹特磬、“妊竹入石”石磬和亚弜(音将,四声)编铙三件(套)展品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具有不凡的身世,均为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出土文物。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生前备受商王宠爱,但天不假年,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武丁悲痛不已,将她葬在自己办公的宫室附近,并为她陪葬了大量随葬品。此次展览展出的就是妇好墓中的几件乐器。虽然数量不多,但件件体现着王族气象。

鸮纹特磬两面阴刻的鸱鸮纹英武威严,“妊竹入石”石磬虽通体无纹,但表面被打磨得光滑细腻,悬挂起来平正不倚,发音清越。五件一组的亚弜编铙大小相次,过去安阳出土的编铙均为三件一组,五件一组颇为罕见。铙,也称庸,是一种铜制击奏体鸣乐器。在妇好墓中随葬编铙也隐约透露了墓主生前一个特殊的身份。商代编铙主要用于军中,由掌握军中大权的人来击奏,以示退军。妇好生前能征善战,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这套编铙是否曾随妇好南征北战我们不得而知,但武丁以尊贵的编铙为她随葬,应是期望她在另一个世界一样可以在战场所向披靡,击响编铙凯旋。

僭越的战国编镈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这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鼓钟》。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包括乐、舞、诗的总集。那么为《诗经》伴奏的乐器是哪种呢?

在展厅中有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面陈列着编钟、编磬和编镈。《诗经》中《颂》是宗庙中祭祀祖先功德的用乐,以钟、镈、磬伴奏;《雅》是贵族阶级宴会和社交场合的用乐,以钟、磬伴奏。将大型的钟、磬悬挂在木架上演奏,并辅以一整套严格制定的等级规定,始自西周,学者称之为“乐悬”制度。《周礼》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意思是,王的钟磬悬挂四面;诸侯悬挂北、东、西三面;卿大夫悬挂东西两面,士仅可悬挂北面一面。把展厅作为宫室,恰可看作“乐悬”制度的实景展示。算上一侧的多媒体装置,这应是诸侯的等级。不过,根据《周礼》的规定,乐悬中并不包括镈,因为在周代,天子以下无权用镈。低头看向说明牌——“后川2040墓编镈战国”,心中的疑虑又豁然开朗,时代来到东周,严格的礼乐制度已被君王贵族们抛在脑后,僭越也不可避免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