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高翰文是严世蕃的门生,为何却联合海瑞,与严家作对?

2020-08-28 13:20:24 作者: 大明王朝:高

《大明王朝1566》被誉为第一国产历史剧,这部明代历史剧广受好评,因此引起了观众和明史爱好者们对剧中一些人物的大讨论。

比如在“改稻为桑”的实行中走马上任的杭州知府高翰文,他明明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所举荐和看好的人,结果高翰文刚一到任就否定了严党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具体方案,并且倒向裕王,联合海瑞与严家作对,这是为何?

严嵩和严世藩剧照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嘉靖继位以后,年年大兴土木,兴建宫殿楼宇,而且严嵩父子把持朝政20年,把本应该属于大明王朝的银子装入了严家及其党羽的腰包中,因此造成大明国库年年亏空,朝廷开支难以为继。

为了弥补亏空,内阁首辅严嵩向嘉靖提出江浙地区的农田全部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桑树,产丝织绸,并以两倍的价格出售给南洋商人,此即所谓的“改稻为桑”。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严党利用改稻为桑趁机低价兼并土地,因此遭到了浙江巡抚兼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反对。最后严世蕃逼迫胡宗宪辞去巡抚一职,改由郑泌昌担任,并且向嘉靖举荐自己的门生高翰文出任杭州知府,具体负责改稻为桑。

为了实行改稻为桑,高翰文向朝廷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建议,即由丝绸大户用粮食把淳安和建德两地灾民的田地买过来,并改种桑苗,如此即解决了救济灾民的问题,又完成了改稻为桑,是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此方案正合严党心意,于是严世蕃在为门生高翰文送行时,特地赠送他一套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并且嘱咐他要配合郑泌昌和何茂才推行好改稻为桑,高翰文单膝跪地感谢他的举荐之恩。

高翰文剧照

但是出乎严世蕃和严党们意料的是,高翰文明明被自己“感化”了,可是刚上任便调转枪口,联合起了裕王推荐的海瑞,和自己对着干。高翰文突然“反水”的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呢?高翰文为何突然“反水”

第一点,高翰文不是严党中人。

严世蕃应该想不到,在这一点上,他彻底地失算了。在严世蕃看来,一方面,这位门生高翰文本是一个“穷酸”的翰林学士,如果不是自己举荐他,他将永无出头之日;另一方面,自己送他一套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必定会让高翰文进而感恩戴德,彻底“为我所用”。

但是严世蕃失算就失算在,善于玩弄权术的他总是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无法理解高翰文,就像他认为胡宗宪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其实是在和严党撇清关系一样。

严世藩剧照

高翰文固然是“穷酸”的翰林学士,但是这却恰恰说明他是具有文人傲骨和士人忧国忧民之心,不愿意趋炎附势之人。否则高翰文也不会放着“严世蕃的门生”这层关系不用,而甘于清贫。因此严世蕃所谓的“大恩”,既收买不了高翰文,也不能让他为之“感恩戴德”,和严党同流合污。

高翰文之所以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并非是为了迎合严党,这一点在后面不难看出。第二点,受胡宗宪的影响。

就在高翰文快马加鞭赶赴杭州的时候,胡宗宪已经早早的在官道驿站上等候他了。和严世蕃的出手阔绰不同,胡宗宪只有一席话相赠,二人所谈也只为大明社稷。

胡宗宪连续提出三个问题:

①赈灾粮能够发多少天?

②赈灾粮发完后,该怎么办?

③丝绸大户趁机压价,贱买佃户农田怎么办?

针对第一个问题,高翰文给出“最多发十天左右”的答案;针对第二个问题高翰文给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答案,即在赈灾粮发完之后,由丝绸大户以粮换地,改稻为桑;针对第三个问题,高翰文却给不出完美的回答。

胡宗宪剧照

胡宗宪问题的高明之处在于,三个问题循循渐进,最终让高翰文意识到他提出的“以改兼赈”,并不能两难自解,反而会沦为严党兼并土地,大发横财的工具。

高翰文初入仕途,不经世事,胡宗宪则一语点醒梦中人,让他明白了事情并非那样简单。后来高翰文之所以反对郑泌昌的实施方案,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解释之权。第三点,对现实的认知,受到严党威胁后的彻底觉醒。

高翰文上任后的当天夜里,事与愿违的现实很快便给他迎头一棒,浙江巡抚郑泌昌既没有与高翰文这个知府商量,也未与淳安,建德两地的知县商量,便拿出了一份“以改兼赈”方案,迫不及待地希望三人签字。

高翰文剧照

高翰文一看方案内容,果然如胡宗宪所言,严党纵容丝绸大户趁灾,以低价兼并土地,这根本就不符合高翰文给出“以改兼赈”的初衷,因此他拒绝签字。

没想到的是,郑泌昌和何茂才看见高翰文不肯配合,马上便露出了丑恶嘴脸,对他进行言语上的威逼利诱,见高翰文不为所动后,二人便提出此方案推迟一天再议。第二天,郑泌昌二人与丝绸大户沈一石合谋,将高翰文骗到沈一石的私邸,并以美人计使高翰文误入圈套,强迫他写下一条,从而留下一份把柄攥在严党们手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