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反对变法而被王安石打击?欧阳修:我只是提了点意见而已

2020-08-28 18:30:24 作者: 欧阳修反对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朝中大臣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反对意见,包括司马光、苏轼等,王安石为了减小变法的压力,推动变法,曾经对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打击,使一大批大臣被贬出京。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改任青州知州,外调出京。不过,欧阳修出京跟王安石可能没有关系。早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时,欧阳修就曾被御史蒋之奇等诬告盗儿媳,此事给已经年迈的欧阳修带来极大的伤害。欧阳修此后经常上奏皇帝请求辞职,直到熙宁三年(1070年)才得到外放的任命。

事实上,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欧阳修是文坛巨匠,王安石虽在文坛上也享有盛名,但他更热衷于努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欧阳修曾给王安石写过诗《赠王介甫》,其中有句为:“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阳修感慨自己老迈,未来的文坛将是像王安石这样的人的天下。王安石则给欧阳修回了首《奉酬永叔见赠》,表达自己对写作已力不从心,只想追求在政治上实现抱负。此后,欧阳修和王安石也常常有诗作往来。

欧阳修

王安石开始变法后,此前曾经和王安石关系非常的一些好友,也因为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反目,例如司马光、韩维等。那么,欧阳修反对王安石变法吗?

欧阳修确实曾对王安石的变法提出过批评意见。在任青州知州时,欧阳修曾向朝廷上过两次奏书,分别为《言青苗钱第一札子》和《言青苗钱第二札子》,并要求朝廷“止散青苗钱”。《宋史》: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欧阳修

《宋史》的这段记载显然认为欧阳修因提停止发放青苗钱,被王安石打击,最后不得不致仕。实际上,欧阳修自被诬盗儿媳之后,再加上年纪老迈,就已经常常上奏朝廷,请求致仕,所以这跟王安石是没有关系。

在给朝廷上的这两道札子中,欧阳修针对的是变法中的青苗法。所谓的青苗法,其实是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二分(20%)利率贷给百姓,以解百姓不时之需,且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种做法是活用了常平仓、广惠仓储粮用之于民,这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特色,即通过理财的方式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韩琦

1.建议将青苗法贷出的款改为无息偿还。

欧阳修认为“必欲使天下人晓然知取利非进行本意,则乞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取利矣”,即欧阳修认为青苗法的本意并不是朝廷想赚百姓的钱,既然如此,可以免除二分利,只让百姓还本钱即可。

实际上青苗法的利率仍然是非常高的,因为青苗法规定一年可以两次借贷,称为“夏料”和“秋料”,即第一次于正月放贷,五月还款,第二次于五月放贷,十月还款。所以算下来,其年息可达四分利,比宋朝时民间借贷利率低一些,但仍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朝廷虽规定百姓可自愿贷款,但实际操作时很多地方都存在官员为了政绩强迫百姓贷款的现象,这种强迫性质的借贷实际上无端端地百姓增加了这四分利的负担。

韩琦与宋仁宗

欧阳修建议免息对百姓来讲自然是好事,但对朝廷明显不利。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朝廷同样存在人力物力的投入,王安石的变法是通过理财的方式增加朝廷的收入。如果青苗法采取无息的方式去操作,朝廷没有收入,如何有足够的资本去运作和维持变法的实施。况且欧阳修以朝廷本意不是与民争利为由提出无息,这个理由也有点迂腐,显然无法说服王安石或宋神宗。

实际上,青苗法确实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从变法的角度上讲,朝廷是可以采取降息的方式的。很多朝廷官员都曾提出过降息的建议,可能王安石并未采纳。

大宋朝廷官员

2.允许地方酌情停止下发青苗钱。

欧阳修认为当百姓不能如期归还本息之时,朝廷应停止下发青苗钱。按照青苗法的规定,夏料的借款由秋料还款,秋料的借款由次年夏料还款,如百姓受到灾害无力还款时,可于下次收成时还款。可是在实际执行中,百姓可能连续遇到两三料的灾害,借款堆积,导致百姓无力还款。出现这种情况后,地方官员往往频繁催促百姓还款。地方官员在催款时具有官方性质,其催款方式更加狠毒,百姓难以接受。熙宁六年(1073年)的那场大旱就曾造成恶果,连续十半年没下雨,百姓颗粒无收,一些地方官员仍然向百姓催收青苗贷款,百姓无力偿还,只能变卖祖产。上门监郑侠看到这种情况,把百姓的惨状画下来,名为“流民图”,上奏宋神宗。此事最终导致王安石被罢相。

不过,欧阳修建议停止发放青苗钱的做法也并不妥当。当百姓连续两三料受灾,确实无力还款,但同样缺乏资金恢复生产。如果不及时恢复生产,百姓又哪来收成,又怎么还已借的款呢?届时甚至还会出现百姓卖地卖祖产或成为流民的现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