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姜清水,解读姜夔《丁巳七月望湖上书事》诗

2020-08-28 20:33:04 作者: 知名学者姜清

姜夔好友朱熹、叶适、楼钥、曾三聘、吴柔胜、孙逢吉、项安世等人在其中。诗人以为此时天昏地暗,借天气说时局意则明白。

“白黑破处青天出,海月飞来光尚湿”,第二句似是描述月食初起,在山上见海上出来的现象,此处还可以读出宁宗即位三年,诗人对宁宗抱有“青天”幻想,可见政局无起色,有“尚湿”一辞,以为宁宗光照尚“嫩”也,幻想破灭。

“是夜太史奏月蚀,三家各算术”,太史是朝廷大臣。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月食出现后,掌管推算历法的太史官郎上报朝廷,三家历法研究掌管各自依自家说术慎重地推算月食存在的过程与时间。诗人这里嵌一“矜”字,十分到位,为“历法失修”埋下伏笔。

“或云七分或食既,或云食书不在夕”,食既,指日全食或月全食过程中,月亮阴影与太阳圆面或地球阴影与月亮圆面第一次内切时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亦指食尽发生的时刻。食既发生在初亏之后。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后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肉眼觉察不到。

月食的过程分为半影食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半影食终7个阶段。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此句在说掌管的三种学派的争论不休,计算方法不同,结论不一致,概叹“历法失修”。

“上令御史登吴山,下视海门监月出”,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此句说朝廷下令让御史去记录月食过程,诗人借御史登杭州西湖畔吴山,暗喻应该站在最高山,审视大宋目前状况。这里又为下面的“淮北”一笔设定歌舞平台。

“年来无人修,三家之说谁为优”,此句质疑南宋历法失修,斥“三家”无一为准。一个国家历法“无人修”,何来“准”,“三家”乱算,有“优”。诗人此处把一个“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南宋社会现状,用诗语勾画出了一“角”,由此延申,可见一斑。

“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这一句是写月食过程,说看似破镜犹如饼。以此引出饼的食用功能,为送饼至“淮北”语定制境况。

“时方下令严禁铜,破镜何为来海东”,此句以民间认为月食是“天狗吞月”,必须敲锣打鼓才能赶走天狗的习俗,牵出南宋政局“禁铜”令。说若是百姓能有铜锣敲击,天狗早就吓跑了,那还会有天狗吃月。诗人拿时下政局“禁铜”事件说事,借“铜锣赶天狗吃月”的传说故事,喻当时“政局”不管“天狗吃月”,民间又因“禁铜”无铜锣赶不走“天狗”,继而以此“月可吃”又延伸到可食之“饼”。诗人以此隐喻国强需民富。

“天边有饼不可食,闻说饥民满淮北”,此句道尽诗人对大宋在淮北遗民的关切。大宋被迫南渡,“还我河山”的主流旋律贯穿整个南宋时期,在他们心中永远是大宋。此句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可见。

“是镜是饼且勿论,须臾还我黄金盆”。须臾,作极短的时间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洪迈《容斋三笔·瞬息须臾》:“瞬息、须臾、顷刻,皆不久之辞,与释氏‘一弹指间’,‘一刹那顷’之义同。”黄金盆,是铜制之盆。

杨万里《携酒夜觅罗季周》诗:“淡月轻云相映着,浅黄帕子裹金盆。”此句在说不论破镜或者是饼,片刻之间还我铜盆。诗人急切之心明了,叫朝廷解除“铜禁”,还百姓铜盆。诗人此处明说百姓有铜盆可以赶走天狗,借此暗喻大宋国破山河碎,朝廷不管,尽快还政于民,举兵北伐收复失地,拯救“满淮北”的“饥民”。

“金盆当空四山静,平波倒浸云天影”,这是诗人的希望期待,说有铜盆当当锣敲,四海平静。顺上句之意,百姓强大,定能叫乾坤安宁。

“下连八表共此光,上接银河通一冷”,八表,八方之外,又称八荒,指极远的地方。此句连上一句,乾坤安宁,光照大地,天地合一,一统天下。

“御史归家太史眠,人间不闻钟鼓传”,这一句在说诗人从幻想醉梦中醒来,御史回家去了,太史睡觉去了,没有钟鼓声传出,任由天狗把月吃掉。诗人此句影射朝廷不顾百姓苦难,不管淮北遗民,无声无息,无所作为,也为下面诗人中天之痛的喟叹而铺路。

“白石道人呼钓船,一瓢欲酌湖中天”,这一句诗者气概,说诗人自己要呼船来,用瓢把湖中天打成碎片,当成酒饮下,消除“天狗吃月”状况。这一夸张描写,既是诗人对任由“天狗吃月”天文现状的愤慨,又是对南宋高层不管百姓死活社会现实的怅慨。

“荷叶摆头君睡去,西风急送敲窗句”,这个结句饶有韵味,耐人咀嚼。这里诗人化用唐韩愈《别赵子》诗中,“笑且言,我且不足”句意,说百姓欢迎感叹,君王不理不踩睡去了,只有秋风在送诗句去敲窗。“敲窗句”三字又让人叫奇喊妙,诗人的诗心都在诗句中,能否唤醒朝廷,又另当别论,诗人却情真意切,警示语到心到,用尽热血诉说着“西风消息”,也企望自己的淑世情怀被朝廷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