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幸福的标准是,能否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度过一生的光阴。这是真的吗,我不知道。
谁是历史上的诗奴?一般人并不知道。这里给你显摆一下,此人是贾岛,唐代人,出生河北。以诗作闻名,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你读小学时,听过的那首“松下问童子”,就出自于他的手笔。
年轻的时候,贾岛就想当一名公务员。为此,他一直逗留在京城,边复习边考试。悲伤的是,“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科场。”贫困交迫之下的贾岛,其时的状况,据史料记载,简直就像是一个落魄的非洲难民。
穷困潦倒下的男主,只好流浪在安史之乱后的京城街头。在饿得实在无法忍受时,正好有人来张贴告示,为使画像牢固,这个人把新鲜的米糊,涂在城墙上,再把告示按贴上去后,离开。
面对告示边缘溢出来的米糊,饿极了的贾岛,根本就顾不上那么多了,伸出舌头就是一顿猛舔。舔过以后,他定睛一看,原来这个告示的内容,竟是寺庙的招工启示。
只要不要钱,还管吃住,在哪里都行啊。饥不择食的贾岛,就此落发为僧,当了一名和尚。尽管如此,热爱写诗的他,仍然是 “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当有人称他为和尚时,他会立即加以纠正,“我是一个诗人。”
后来,因为寺院管得太严,尤其是午后不得出门这条规定,贾岛难以容忍。于是,他选择了还俗,重新回到贫困之中。这以后,其生活全部被以下三个字紧紧包围:饿,冻,病。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这就是贾岛的诗,也是他的生活。人苦诗更苦,苦上加苦。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以苦吟闻名的诗人,贾岛每写一个字,必反复推敲,以求精练。而这个过程,不仅会杀死自己大量的脑细胞,还会不断消磨能量不多的体力。
后来,警惕的白居易,为防止自己的侄儿重蹈贾岛覆辙,还这样劝他:“莫学二郎吟太苦,才年四十鬓如霜。”但这条不归路,贾岛却已经走了好多年,且从不放弃:“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可以说,贾岛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诗,其所有作品,字字读来皆是血。他之所以能成为“诗奴”,是因为在这些苦背后,还有一个“乐”在支撑着贾岛,那就是,他热爱写诗,并以写诗的方式,度过了自己有意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