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制度

2020-08-29 13:25:40 作者: 三国两晋南北

两晋时期,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但有帛等实物交易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铸币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而初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

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处在分裂、混乱和战争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重物轻币的现象,金属铸币的流通范围明显减少,货币功能萎缩,钱币的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流通的钱有吴国以前的铸币和各种古钱。只有沈郎钱是新铸的,沈郎钱是指沈充所铸的小五朱,这种钱遗留后世较多,这种钱的特点是称朱而不称铢,铜色发白。传世的丰货钱和汉兴钱也属这一时代。 西晋时一直未曾铸钱,以使用汉、魏旧钱为主,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建立之初,也是沿用孙吴的各种钱币,后来出现一种五铢小钱,钱文作“五朱”,相传为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南北朝时期的盗铸之风:信用危机爆发

北朝与南朝并存,两者合称南北朝,北朝历时195年(公元386—581年),其间铸行过多种钱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在经历了官方对货币信用的反复糟蹋后,民间逐渐抛弃了对货币名义价值的信任,越来越多地将其视为称量货币。随着货币供给减少,币价提升,将少量厚重旧钱通过熔铸、剪凿或削磨等方式制成大量轻小新钱的私铸之风渐起。而私铸者为了获利,又会进一步降低小钱的成色,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开始通过两个进程发挥作用:一是不足额的低劣小钱将足额大钱逐出流通领域,二是被逐出的足额大钱被销铸成低劣小钱后回到流通领域,加剧了第一个进程。进而一方面导致流通中的良币越来越少,加剧了良币的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导致劣币越来越多,导致劣币的通货膨胀。

綖环钱与剪边钱是当时私铸货币的主要形式之一,上图是由东汉五铢私铸而成的綖环钱与剪边钱,即将一枚五铢冲凿成一个外圈和一个内圈,外圈就是綖环钱(左),内圈就是剪边钱(右)

南北朝的历代政权都曾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从历史上看,各政权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是主动鼓铸新钱;二是承认符合一定标准的私铸货币。

前一种思路较为常见,例如刘宋政权的元嘉四铢和孝建四铢、萧梁政权的天监五铢和公式女钱及北魏的太和五铢及永安五铢等。然而这一时期的官铸货币铸造数量稀少,例如北方的太和五铢只流行于“京师之肆”,却未能流行于经济富庶的“徐扬之市”,而南方的萧齐政权治下的杨、南徐二州民间货币存量甚至不足以覆盖租税,必须“三分二取见布,一分取钱”才能完成税收任务。此外官铸货币质量下滑明显。刘宋元嘉七年所铸元嘉四铢尚且“轮郭形制与五铢同,用费损,无利”,即铸造质量之高以至于盗铸无法从中取利,但到景和年间,就已经出现“钱益轻,虽有轮郭,而镕冶不精”的情况。孝建四铢则从一开始便不足重,其后更是轻薄不已。萧梁天监元年开铸天监五铢,号称“肉好周郭”,即质地良好、钱郭周正,但据《通典·食货典九》载该钱“文曰‘五铢’”,实“重四铢三参二黍”,亦是减重发行。

究其原因,一方面如孔觊所说:“上惜铜爱工”,刻意偷工减料;另一方面,国家也时有操纵币价,与民争利之行为。据《通典·食货典九》载,永安二年至三年北魏政府将原价三百钱的国库藏绢以二百钱的价格甩卖,相当于将永安五铢的价值哄抬1.5倍,以坐收铸币之利。在这种系统性腐败作用下,南北朝的官铸活动始终没有令经济摆脱困境。

而后一种思路的典型代表便是东魏高澄的钱秤之议。为了解决当时“民钱滥恶”的问题,高澄提出一方面承认民间私铸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市场设置标准秤, 并规定:“入市之钱,重不五铢,或虽重五铢而多杂铅镴,并不听用”(《魏书·食货志》)。私铸之弊,在于成色重量往往不能达标,而私铸之利,在于可以避免官吏腐败,并在货币私铸市场中充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此对于国家而言,重点在于把控标准。在此之前,刘宋沈庆之也建议开放私铸,但是正是由于没有采用合适的监管手段,最终导致“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宋书·颜竣传》)。

按理说,高澄之议若果施行,应当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良币供给不足、私行滥铸横行的问题。但是,当时“群官参议,咸以为时谷颇贵”,反对实行。可是谷贵的原因恰恰在于劣币泛滥,如果规范货币供给,反而能平抑物价,为何群官皆有视无睹?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权贵正是当时私铸泛滥的源头。例如当时勋贵之一的王则,自其任洛州刺史便“取京旧像,毁以铸钱,于时世号河阳钱,皆出其家”,《晋书·食货志》所谓“百姓私铸”的“河阳生涩、天柱、赤牵”等钱,或即王则私铸之钱,而与之并列的“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等钱,亦即王则这种一方豪强所私铸之钱。可见,在权贵勾结的大环境下,规范私铸的方法同样无法解决问题。

尾声:一枚铜钱上的娑婆世界

综合分析这一历史时期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的货币史呈现了两个难以解决的悖论。其一是从面值上看,魏晋南北朝质量降低、价值灌水的货币表现出通货膨胀的样貌;而从发行数量上看,又因足额面值的良币发行供给不足而表现出通货紧缩的样貌。其二是从存量上看,每一次货币发行后不久,轻贱化、减重化、劣质化的现象迅速发生,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而从流量上看,民众对这种快速贬值的劣币愈加排斥,甚至出现窖藏良币并以物易物的行为,导致流动性下降,商品交易萎缩,这又显示出通货紧缩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