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有无清官关键在皇帝,“汉代包公”因一事郁郁而终

2020-08-29 13:25:01 作者: 朝中有无清官

在中国一提到清官,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包公。其实历朝历代都有清官,比如说西汉初期的廷尉张释之就是一个清官。

上文书,大鹏也说了,张释之是个富二代,靠捐款买了个公务员,结果十年没有升职,气得他要辞官回家。

后来在袁盎的大力举荐下,汉文帝才任命他做了秘书。从此,张释之在仕途上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干到廷尉,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

张释之在刚升任廷尉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汉文帝坐车出行经过中渭桥(位于长安北三里,横跨渭水,与西渭桥、东渭桥合称渭河三桥)。

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惊了圣驾。刘恒派人把那人抓了起来,交给廷尉治罪,要求严惩。

张释之一调查,就是个外地进京打工的老农民,没见过大世面,听到戒严令后,吓得赶紧躲在桥下。

过了好一阵,听着外面热闹起来,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通过了,就从桥底下出来,然后才惊了圣驾。

于是,张释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上奏处置意见,说:“此人违反了清道戒严的规定,应当处以罚款。”

刘恒一听就来气了,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多亏了我的马性子温和;如果换成别的马,岂不要伤着我!廷尉居然只是罚款了事!”

张释之说:“法律适用于整个天下。现在法律就是这么定的;如果加罪重判,那是让法律失信于民。

再说了,当初抓住他的时候,皇上让人把他杀了也就算了;可是您却把他交给廷尉来处理。

廷尉是最高司法长官,他是公平的象征;如果他倾斜了,所有的执法者就都可以随心所欲了。

这样一来民众连手脚都没地方放了。还是请陛下好好想想吧。”

在张释之的据理力争下,汉文帝刘恒沉默良久,最终同意对罪犯仅判处罚金。

又过了不久,张释之碰到了一件更加棘手的案子,当然,案子的受害人还是汉文帝。

有人偷盗太祖高皇帝刘邦神庙牌位前的玉环,这人被抓到了;刘恒大怒,将犯罪嫌疑人交给廷尉治罪。

张释之按照“盗宗庙服御物者”的律条,判处该人在街市上当众斩首。刘恒十分不满,说:

“这人大逆不道,竟然敢偷盗先帝的器物!我把他交给廷尉治罪,是想诛杀他全家;而你却搬来法律条文,只判了他个斩首。这违背了我谨慎恭奉宗庙的心意。”

张释之摘下帽子趴在地上,低着头说:“律条就是这样规定的,已经足够了。同样的罪名,也要根据情节的轻重给予不同的判决。

如果这个人因为盗窃宗庙的器物就被灭族,那么万一有那愚昧无知之辈从高皇帝的长陵上取土,陛下将怎么来加重对他的处罚呢?”

刘恒不敢做主,便向薄太后禀告。薄太后最终同意按照张释之的判决来处理。

张释之之所以这样秉公执法、勇于任事,是因为他知道汉文帝宽仁大度,有善于纳谏的长者风范。

等到汉景帝登基后,张释之内心非常恐惧,除了担心廷尉职位不保外,更担心自己的性命之忧。

原来,张释之担任公车令时,得罪过但是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张释之害怕汉景帝对他进行打击报复。

记得那次是,汉景帝与梁王同乘一辆马车入朝觐见汉文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本应下车步行,但是汉景帝和梁王并没有下车。

张释之作为主管相关事务的官员,立即前去阻止汉景帝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宫门,并检举揭发他们由此犯了“不敬”的大罪。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得知这件事后,责备了汉文帝,汉文帝连忙摘下帽子向母后陪罪,说自己教子不严。

后来,薄太后派使臣赦免汉景帝、梁王的罪过,直到此时,汉景帝、梁王才能够顺利进入宫中。

果然,张释之在侍奉汉景帝一年多后,还是因为这件事被贬谪为淮南王相。不久,张释之郁郁而终。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