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楚国的国都随着疆土的扩张而迁移,最终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了郢(今湖北江陵)。不过关于楚人是何时迁都于郢这个话题又出现了争议。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从这句话推断楚人迁都于郢应当是在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不过目前史学界对此也存在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等不同说法。
郢这座都城见证了楚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楚国定都于郢长达四百多年,不过在此期间也曾一度迁都。公元前506年孙武和伍子胥率领的吴国军队攻破了郢都,楚昭王出逃到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不过随后楚昭王把鄀都改名为郢都。在吴军占领郢都十个月后楚国与秦国联手将吴军赶出郢都,于是楚昭王在经历短暂的迁都生涯之后又把都城迁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此后楚国为躲避秦国的锋芒不得不彻底放弃了郢这座见证了楚国四百余年辉煌的都城。楚国的国运似乎也以此为转折走向日渐衰败: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了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寿春。楚国的历史至此画上句号。
春秋时代末期晋国陷入到了国内世家大族专权的困境之中。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手消灭了晋国实力最强的智氏家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韩、赵、魏三家的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公室剩下的土地。作为春秋时代第一大国的晋国就此不复存在,“三家分晋”也由此成为了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三家分晋之初赵国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其故址主要分布于今天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晋阳最初见于史书记载是在公元前497年:当时身为晋国世卿赵氏家族家臣的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修筑此城,之后晋阳城就成为了赵氏家族的统治核心,而造成日后三家分晋格局的导火线恰恰正是智伯对赵氏晋阳城的围攻。
三家分晋后由赵氏家族建立的赵国理所当然建都于自家经营多年的晋阳。公元前423年赵国由晋阳迁都中牟。尽管中牟作为赵国首都的时间只有38年,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远远不能同之前的晋阳和之后的邯郸相提并论,然而中牟作为赵国首都的时间正是赵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重要转折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日后赵国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国、拓扩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的基础。
迄今为止我们对燕国中都城的了解依然是相对有限的,相比之下燕国下都武阳城却和上都蓟城一样充满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战国时期燕国的子之之乱、燕昭王建黄金台以及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等故事都发生在此地。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燕国王室出逃辽东并迁都于襄平(今辽宁辽阳),五年后秦军攻破了燕国这最后一个都城。
齐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没长距离迁都过的国家。武王伐纣之后将作为有功之臣的姜子牙封于齐地。齐国最早的都城叫营丘。关于营丘的位置现已不可考,历来有临淄营丘、昌乐营丘之争。在目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考证的历史时段内齐国的都城几乎一直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公元前866年齐胡公一度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然而7年后齐献公又迁回了临淄,此后直到齐国灭亡再也没迁都过。
相传中牟城系春秋初年齐桓公所建。需要注意的是:曾作为赵国都城的中牟并非如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中牟县,而是位于如今的河南鹤壁山城区。公元前386年赵敬侯从中牟迁都于邯郸。邯郸是赵国最后的首都,可能也是在历史上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的?:自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22年秦灭赵为止的164年间赵国都城一直位于邯郸,即使在赵国灭亡后邯郸仍是中国北方的著名都会。
在汉代邯郸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并称五大都会。截至2018年末邯郸市总人口1057.5万人,常住人口952.8万人,下辖6区、1县级市、11县、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 总面积12073.8平方公里。目前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