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大员在古代到底有多大,想做到真的比登天还难

2020-08-31 18:29:04 作者: 一品大员在古

我们在荧屏上经常能听到几品大员的称呼,对于最高的一品大员也充满了好奇,一品大员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呢?我们需要对古代传统的官职制度做一个了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划时代的时间,那便是西周初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形成了天下——国——家的格局,天子——诸侯——大夫——士的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念也相应成为各阶级的社会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套制度逐渐被淘汰,礼崩乐坏的时代来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千古教育第一人的孔子开创"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贵族开始落魄,平民开始获取知识。伴随着长年战争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平民获得了官职,跻身上流社会,贵族与庶族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阶级——士族阶级。

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时代,一举划定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分层,士这个阶级主宰了之后古代中国两千年的官僚体系。

两汉实行察举制,具体分为举孝廉、举秀才、举贤良方正。孝廉之人由各郡举荐,人口不满十万的郡每三年举荐一人,不满二十万的每两年举荐一人,不满三十万的每年举荐一人,四十万以上的郡一年可以举荐两人。

秀才的选举就更为苛刻,孝廉是由郡提供,秀才则需要州提供,每年由州牧或刺史推荐一位秀才,朝中的三公每年也只可以推举一位秀才,要知道汉朝全国只有十三州。贤良方正相对特殊,一般是遇到灾情由皇帝在学子和官员中选出贤良方正之人任命官职。再有的做官途径便是征辟了,但这种情况不属于常态,也是特殊情况,而且征辟之人往往都是出名的学士或身世显赫的贵族大家,压根不缺官做。

不难看出,在汉代想要做官就够困难的了,这还是在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基础上,普通人了才有了晋身仕途的机会,而想要当高官那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应该都听过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其实是察举制发展扭曲带来的结果,推举人的门生故吏再行推举,如此循环往复,做官的途径又全部把持在了公卿大臣和名门望族手里,形成了门阀士族,察举沦为变相的世袭,也就为后来九品中正制埋下了伏笔。

一品大员是清朝的官职分级,相当于汉朝的三公之列,差不多是人臣的最高级别。那么想要做到这个高度需要什么条件呢?

像糜竺、鲁肃这样饱读诗书、家财万贯的有机会吗?只能是有文化的土豪,没机会。孙权这样父亲是豫州刺史,哥哥是吴侯的呢?你爷爷是瓜农,对不起。刘备那更不得了,皇室宗亲,你卖过草鞋,不太行。曹操是汉相曹参之后,父亲是太尉,本人文学才识上成就很高总行了吧,曹操父亲曾被太监曹腾收养,也算阉宦之后,那打扰了。

在汉朝想要做到三公这样的高官,出身是第一位的,家世几代的显赫没有污点才有机会进入高级别的官场,这是必要的入场券。想要做到三公或者说一品大员,自身还需要卓著的才能和不凡的贡献。即便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国三大巨头,也是趁了天下大乱的时势才有机会封侯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