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兴亡都少不了来自内部的矛盾和动荡,而其中有一个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宦官。宦官我们俗称太监,也就是一种古代特有的男性群体,也是封建制度的重要产物。作为皇族的身边人,他们虽然官职不高却手握特权,如果遇到皇帝昏聩往往能决定一个王朝的走向,俨然是一幅国家"代言人"的样子。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明朝大太监王振就是这样一个人。
明朝疆域全图,可看出北方游牧民族实力强大儒生为权力甘愿阉割,求上位成幼帝近侍
王振祖籍河北,在成为宦官之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是一位典型的儒生,并且还对很多经典有独到的见解,儒家提倡的诗书礼仪他也能够很好的遵循,就这一点而言在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中是非常罕见的。虽然王振接连参加科举而不中进士,但好歹也是个举人,为什么会选择做宦官呢?原来王振此人十足一个"官迷",为了追求权力可以放弃一切抓住机会,就这样史上最有文化的太监粉末登场了。王振初入皇宫在位的是明宣宗,资历不足自然无法亲近皇帝,直到英宗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上位的绝佳时机。
英宗亲征图,50万明军于土木堡溃败
英宗当时只是个9岁的孩童,后来做了皇帝也是时而英明时而糊涂,算是明王朝中较为平庸的帝王。由于王振饱读诗书,加上他刻意的在皇帝和太皇太后面前表现,很快就成为了英宗的近侍。由于阅历深厚加之谈吐不凡,英宗对王振格外近亲,甚至还称之为"先生",这极大程度上加速了王振攀登权力的巅峰。年幼的英宗未能亲政前皇太后和权臣"三杨"执政,为了预防王振专权,时刻用各种办法对其进行敲打,但由于英宗离不开王振,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明英宗画像,名朱祁镇,明朝第6、第8任皇帝英宗亲政成功掌权,一己私利陷国家于危难《智囊全集》:"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
随着时间推移,太后病故"三杨"老去,英宗亲政后王振彻底得宠并且大权在握。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太祖"宦官不干政"的牌匾去掉,野心暴露无疑。此后他收受贿赂,大肆敛财,营建府邸,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其中清廉的名臣于谦就多次遭受弹劾,如果不是百姓联名请命,这位多年后中兴明朝的重臣估计早已死于非命。而王振误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怂恿英宗挂帅亲征瓦剌,这次出征导致英宗兵败被俘,大量忠臣良将命丧他乡,史称"土木堡之变",这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军与瓦剌作战示例图,此战英宗被俘总结
瓦剌犯境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袭扰,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比起皇帝御驾亲征,其实有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依托长城的优势防御;派遣有能力的将领统帅全局等等。但是王振出于一己私利鼓动英宗亲征导致大败,实属祸国殃民,死于乱军之中也算是罪有应得。土木堡之变不仅导致明朝国力衰弱也开启了此后数百年宦官专政的现象,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明史》、《智囊全集》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源远流长的小竹林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