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汉武帝:“富三代”司马炎的“武帝”梦

2020-08-31 23:35:04 作者: 自比汉武帝:

面对同样的问题,司马炎与汉武帝的应对措施

司马炎为政的最大败笔,正是在处理与汉武帝面临的几个同样问题时,做出了愚蠢的决断,最终埋下了西晋短短几十年便告覆亡的伏笔。

面对地方宗室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藩王尾大不掉,对中央的威胁。而司马炎则一手制造了藩王势力的坐大。

统一全国之后,司马炎为杜绝州郡积重之势,裁撤州郡武备,刺史只管察举,不再领兵。这样一来,确实解决了地方武力做强的隐患。

然而,接下来他便出了昏招——恢复“封国制”。司马炎判断曹魏之所以被权臣灭国,是因其对宗室苛待导致危机关头无人为皇室出头。故,他对宗室着意优待,在其即位不久便大肆分封诸王27国,其后又陆续加封很多。为了让封王能够起到保卫皇室的作用,他还让封国置兵,二万户打过置五千兵、一万户次国置三千兵、五千户小国置千五百兵。

西晋八王封国

其后,更让诸王都督地方军事,如汝南王督豫州军事,楚王督扬州军事,河间王镇守关中。如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诸侯王的权威从一国延伸至一州,势力愈来愈强。

司马炎自以为得计,不久便产生反效果,成为日后祸乱的根源。

针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汉武帝始终保持军事上的进攻态势,并且一直占据主导优势。而司马炎在面对边地少数民族叛乱的态度上,始终犹豫不决。

晋朝初年,侍御史郭钦曾上疏建议徙胡,主张禁止汉官欺凌治下胡人;并把西北各地与汉人杂居的各族徙出塞外,以汉人充实边境,严出入之防。但司马炎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西北胡虏叛乱后,太子太傅憙建议出兵讨伐。但很多朝臣说“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司马炎便犹犹豫豫未采取行动。后来凉州覆没,才深感后悔。

后来虽数次遣将派兵在西北对戎狄用兵,但多为所托非人,胜多败少。直到任用了马隆,才得以转机,斩杀了贼首树机能,平定了西北叛乱。

西晋对少数民族用兵

对少数民族既不能从政策上加以安抚,让其完全融入汉族;致其做大后,军事上又反复不定,遗失良机;任人又无成算,时长所托非人,导致一个凉州叛乱,反复折腾了十多年,才得以平定。司马炎的“武功”决断之弱,可见一斑。

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汉武帝立子杀母、选定辅政重臣等一系列做法,让新旧君权的平稳过渡,保证了政权的稳固。然而司马炎却在傻太子与能人弟弟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司马炎自然知道太子是个低能弱智、昏暗愚蠢之人,而弟弟司马攸不仅仁孝睿智、也得朝臣拥戴,但他就是舍不得将皇位传给亲弟弟,最终司马攸郁闷而死,傻太子继位。围绕接班人的争论,让晋朝官员们分派结党,互相倾轧,朝堂一片混乱;而贾南风的丑与恶,司马炎也是深知,但因为其父贾充拥立之功,对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贾南风乱政

这些隐藏着的祸根,在司马炎活着时,尚不至于爆发出来,但等他一死,整个西晋王朝便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结语

司马炎自比汉武帝,然而不仅没能将自己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调理好,还给后代埋下了诸多祸根,可以说,在司马炎手里,西晋的覆亡就已注定。

《晋书·何曾传》有个故事,说何曾赴司马炎的宴席,回来后对儿子们说:“国家应天受禅,创业垂统,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诒厥身谋之兆也。”

一个没有宏图大略的君主,即使有再多的为政之举,最终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司马炎这个富三代的“武帝”梦,在他死后二十多年,就幻灭了。

晋武帝羊车游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