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中有3个故事,为什么在教材中被删减,有何用意?

2020-09-01 22:40:23 作者: 《卖油翁》中

《卖油翁》出自宋代大名士欧阳修之手。以康肃公陈尧咨对自己的箭术能十箭中八九的沾沾自喜为开篇,通过卖油翁能“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纯熟技艺对其进行讽刺教育。

通篇表达了熟能生巧的深刻意义。只是这篇文章原先的文末还有一句:此与庄生所谓庖丁解牛斫轮者何异?却被收录的教科书删掉了。

对此很多人提出质疑,觉得这是编撰者的疏漏,更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其实教科书的编撰是严谨且思虑周详的,删掉《卖油翁》文末的这句是经过再三讨论才定下的,并不是低级的疏漏错误。

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那么为何会对才情横溢的欧阳修所做的文章《卖油翁》进行删减了?

首先便是出于对教与学减轻负担的考量。文末的一句话字数不多,却是包含着两个意味深长的道家故事——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这两个故事有表里两层意思,在这篇文章里与文意相呼应的是它们的表层意思。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述了一位擅长运用刀法的屠夫如何纯熟地将牛的骨肉分离且不伤刀刃半分的故事。

轮扁斫轮则是出自《庄子·天道》以轮扁自述如何成为车轮的过程,展现工匠们精湛技艺的故事。

由此,不难得出这两个赘述的故事所表达的依旧是熟能生巧的意思。将其删减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原意,那么不若删减掉,一来减轻老师教学的负担,二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毕竟,如今学生的学习时间如此宝贵,并且学习的内容如此庞杂。老师的教学任务也无比繁重,能为其减免几分也算益事。

再者,学习的文章诗篇也会对学生自己的写作产生影响。不可否认,以文末两个故事表层的意思来看,赘述的一句话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删减之后会使得整篇文章的表达更加清晰,布局结构也更加完美。

这样的行文布局是会对学生自身的写作起到良好地引导作用的,反之则会让学生养成故弄玄虚,狗尾续貂的不良写作习惯。

看似简单的删减动作却饱含教育者们的深思熟虑,毕竟教科书并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重中之重。

赘述的故事与原文有歧义

可能还是会有人对《卖油翁》原本有3个故事,却硬生生删掉两个的举措表示质疑。虽然,减轻教与学的负担以及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的初心值得肯定,但是能在一篇文章里多为孩子讲解内容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毕竟,多学些知识并不是坏事。诚然,这样的想法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但问题出在最后提及的故事有着双重解读。

熟能生巧只是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的表层释义,它们也还有各自的道家深意。

其中庖丁解牛想要深入表达的是关于道的领悟,不受俗世烦扰,以自在空灵的心思遨游天地,便是得道。如同,可以避开一切要害与阻碍的牛刀一般,自在游走,畅快恣意地行走世间。

而轮扁斫轮的深层含义则是指出书本“言”与“意”的关联,教导人们不要拘泥于文字,而是要注重文字背后的深意。莫要将自己打造成两脚书橱,而是要学习制作车轮老者的工匠精神,体悟天地万物真谛才是正途。

由此可看出,这两个故事的深层意思完全与熟能生巧不搭边。若是将这句话放入教科书里,便会给教与学的人都带来困扰。

如果,老师为了原文的完整性,只解读这两个故事的表层意思,诚然学生们会学习得很清楚,但这两个故事的深层含义便被忽略,对于教学来说这也算是一种误导。

而如果老师将两个故事的双重含义都解释出来,则会使得文章生出歧义,学生在学习时也难免困惑不解。故此,不如直接删减掉,免得教学陷入误区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常言道:言多必失。对于文章而言亦是如此,并不是文章内容越多越好,贪图内容庞杂使得文章意义不明反而得不偿失。

与其囫囵吞枣地讲解学习过多的内容,不若循序渐进将每一个故事理解透彻。如此才能达到稳扎稳打的学习目的,而不是填鸭式地学习过多知识却不知其义,沦为可悲的两脚书橱。

道家思想不适宜向孩子宣扬

教科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讲解学习方法,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能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进取精神自然也是教科书的使命。

正是这份厚重的使命感,令编撰教科书的人最终决定删掉《卖油翁》最后两个故事。因为它们生于道家的思想,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引导。

不可否认,佛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即便如此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思想也不是全都是精华,其中也都是各有糟粕的。

以道家为例,它的超然尘世,远离现实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理念根本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若是,人人都学老庄的清静无为,超然自我,那么整个社会都会陷入停摆之中。

很多人批判道学其实就是充满阿Q精神的学术不值得学习推广,但能流传千古自然是有它的魅力与深意。或许是道学太过深奥,凡人很难解读出来。

只是透过它的故事理论,能解读出的大抵都是消极避世的情绪,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想要表述的也无非是世间嘈杂,不要轻信现世理论,只有寻找虚无缥缈的道才可以带给人终极的解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