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否确有其事?这件事是怎么传出来的?

2020-09-02 10:18:06 作者: 柳下惠“坐怀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流传久远,但是这个故事没有出现在正史中,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末期的毛亨为《巷伯》做注解的时候讲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到了元朝的时候才完善起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故事发展变化的经历。

第一个版本。柳下惠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寄宿在都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无处栖身的美貌女子前来投宿。面对这个在寒夜里瑟瑟发抖的弱女子,柳下惠无法拒绝,于是就让她坐在自己怀里,解开自己的衣服把女子包住,为其御寒。

两人一夜循规蹈矩,没有任何逾越礼法的行为。大家注意,事情发生在都门,时间是大雪飘飞的寒夜,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求救。

第二个版本,元朝末年陶宗仪的《辍耕录》的记载是:“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这个记录说是故事发生在郭门,也就是城门了。没说下没下雪,时间还是夜间,让女子坐在怀里是防止女子冻死。依然是一夜都没有违背礼法。

第三个版本,在某个大雨滂沱的夏日,柳下惠从朋友家回来,突然天降大雨,柳下惠被淋湿了衣衫,慌忙中走入一古庙避雨,突然发现一个妙龄女子正在庙中赤身晾衣。柳下惠赶紧退出庙外,坐在槐树下,无论女子怎么邀请,柳下惠始终没有回到庙中,直至雨停才离去。后来便传为“柳下惠坐怀(槐)不乱”的故事。这个故事更为奇妙,时间是夏天、地点是古庙,坐怀也变成坐在槐树下了。

三个版本时间地点和场景都不一样,而且坐怀成了坐槐,这说明这个故事的来源是多元的,不是仅有一个来源。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版本,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被加工改变。这个故事是否属实呢?我们来看一下柳下惠的情况。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据说孔子和孟子都赞扬过这个人。说明柳下惠不会晚于孔子孟子生活的时代。历史记载柳下惠是个正直的人,当过士师这个掌管刑狱的官,因为正直触怒上级被三次罢官,但是依旧正直。说明这个人是个不为权力屈服的人,是个意志坚定地人,不是个贪恋权位和物欲的人,这样的人做出坐怀不乱的事是可信的。

另外,当时的儒家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更不是官方意识形态,所以柳下惠没有必要标榜自己是个儒家的真人君子,然后博得一些虚名或者其他的实惠。相反倒是儒家的圣人为了标榜自己的学说就把柳下惠当成榜样和标杆写进历史,等于是儒家在利用柳下惠扩大影响,光大门楣。

所以柳下惠的事情应该是真的,那个时候百家争鸣,所有的学派地位平等,而且不少学派和儒家学派是严重对立的,所以儒家不敢瞎编,否则当时的与儒家严重对立的学派就会不遗余力的攻击儒家,会是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这是儒家学派无法承受的损失,儒家经典记载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应该是可靠的。

第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封建礼教根本就没有形成,更不要说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了,那时候的人的思想和行动是很大胆的,在后世影响很大的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思想还没有形成,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柳下惠的行为在当时是可以说是特立独行,超凡出众的,所以被人们记住了。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了地位超高的官方学说,儒家知识分子借机大量的删改图书,把与儒家观点不同的诸子百家的书都毁了,只剩下与儒家思想不相抵触的典籍了,柳下惠的故事因为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得以保留,并且逐步得到了完善和继承,这是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所以就大力宣传,目的就是树立忠孝节义的典型为封建统治服务。

到了元朝,蒙古族的统治遭到汉族的不断反抗,在进行军事镇压的同时,元朝统治者开始采取用汉族文化制约汉人的手段进行文化思想上的镇压,于是二十四孝图和柳下惠的故事就被包装之后大力宣传了,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所以这个故事最终在元朝完善定型了。统治者通过这个故事高数老百姓,柳下惠能做到坐怀不乱,那是没有非分之想,所以要求老百姓不要有非分之想而要忍受压迫,以此来减少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