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相干的人,为啥被《水浒传》写在108好汉前?答案不简单

2020-09-02 17:29:55 作者: 一个不相干的

北宋末年,宋徽宗信任蔡京、童贯等奸佞,朝廷几乎由小人掌控。此时,内忧外患频仍,强敌虎视眈眈,国内民不聊生。

这一乱,到了明代一统天下,仍未休止,朱元璋并未带给人民多少休养生息的机会。他的多疑,使得明代政治走向极权;他大兴文字狱,又辅以锦衣卫的肆无忌惮,使得明朝堪称一个肃杀之气颇为浓厚的时代。

所以说,一部《水浒传》,写的虽是北宋末年的乱世,然而,它也是明代人对黑暗政治最大的共鸣。文人们不敢直书黑暗政治和社会乱象,于是寄意《水浒传》。

换言之,《水浒传》呼应北宋之乱政,即是文人痛书心中对当朝的愤懑。同为乱世之音,其情近,其悲亦同。

《水浒传》宋江剧照

内核

人们总说,《水浒传》讲的是“官逼民反”和“强盗”的故事。然而,如果仔细探究一番,会发现这个讲法实在是有很大的漏洞。

在一百零八条好汉之中,军官出身者就占了相当的数量(26人),他们原本并不是强盗,反而隶属于朝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罡三十六人中,无一人是盗匪出身的。

天罡排序在前,表示这三十六人是顺天命领头的人,他们之中军官出身者,就已占十一人。可见,《水浒传》作者的用心之处,并不仅仅是“官逼民反”或“强盗”的故事这么简单而已,这个“民”字用在这里,恐怕得斟酌一番了。

《水浒传》梁山好汉剧照

奸佞当道、皇路昏庸之时,不仅百姓痛苦,首当其冲的,只怕是那些在朝为官、又不想和小人同流合污的人了。

在人们眼中,诸如林冲、鲁智深、杨志等人,都是武艺高超、心志纯正的铁血男儿。林冲在“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的情节之前,一直是个本分、老实、认命的禁军教头,就连被陷害了,他也认命于朝廷对自己的刑罚,从没有半点反抗之心。

连林冲这样没有心机、奉公守法的公务人员,也落得凄凉下场,足见奸佞在现实中的权势,实为巨大。

《水浒传》林冲剧照

王进

在《水浒传》中,有一个类似林冲、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在第二回即粉墨登场的王进。

王进同样是一位禁军教头,然而,他受迫害之后,即从此远遁而去。他的去向,在史家庄之后就杳如黄鹤,无人知晓。因此,他自始至终都未被列入梁山好汉之一。

但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用了很长的篇幅,去描写这样一个既非梁山好汉,又最终下落不明的人,究竟有何用意?答案并不简单。

《水浒传》王进剧照

事实上,王进和林冲一样,都只是奉公守法的老实人,可王道衰颓,让这些优秀的军官无端受到迫害。金圣叹就认为,王进之名实可解读为“进之于王道”,而王进既然被迫逃亡,便表示这是个“王道不进”的时代。

金圣叹这样的解读,倒颇能一语中的。他把《水浒传》作者铺陈——安排这么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人,还放在一百零八条好汉之前——的心意给点化出来了。

王进虽受迫害,但他始终未曾落草,他在作者的心里,显然是一个“对照组”——对照于梁山好汉来自天地间不受约束的杀气,对照于宋江等人对招安与忠义的执着。

孔子剧照

或许,王进更接近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愿以暴制暴地杀出重围,在“王道不进”的乱世里,只想求得安身立命的空间;他们或许羡慕啸聚梁山的好汉英姿,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有如此悲壮的身影。

因此,他们回忆起千年之前执笔《春秋》的孔子,他们开始以文字来寄托自己的不平之声。谁又能说“王进”不是《水浒传》作者的化身?不是作者的代言人?

《水浒传》的字数,虽比《春秋》多了太多,可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和嘲讽之心,却是一致的啊!

结语

当褪尽通俗文学的色调,跃身进入历史的殿堂,《水浒传》真正的价值是“史诗”,而非“盗匪故事”。

《水浒传》剧照

可以说,《水浒传》与《春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深寓褒贬。所以身处明代乱世之中的李贽,才会赞叹《水浒传》之忠义。

《水浒传》里结集了世世代代人们对黑暗政治的嘲讽与不满,更掺杂着无力的反抗。这些因子,融合在《水浒传》的演进过程中,终于在明末达到高峰——抗争精神被寄托在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身上,借洪太尉之手,在人间掀起惊涛骇浪。